徐文达
[摘 要]“解暗箱”是通过感知事物的外部信息,间接推断事物内在本质和属性的一种科学探究方法。在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其效度的发挥。因此,在实施中要正确认识“解暗箱”方法,正确分析课题内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获得“暗箱”信息,引导学生建立模型进行验证。
[关键词]解暗箱 科学探究 泛化 简单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82
“解暗箱”是通过感知事物的外部信息,间接推断事物内在本质和属性的一种科学探究方法。它是当前小学科学学习倡导的常用方法之一。在实际教学中,“解暗箱”方法的实施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发展。但实施中也同时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其效度的发挥。“解暗箱”方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怎样进行有效避免呢?
一、“解暗箱”方法实施中的泛化现象及对策
在实际教学中,“解暗箱”方法实施存在着一些泛化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一是认为“解暗箱”方法适用所有小学科学课题的探究;二是认为“解暗箱”方法如适用某个小学科学课题中部分内容的探究,同时也适用这个课题中的所有内容的探究。这些表现严重影响着“解暗箱”方法的正确使用。那么怎样避免出现这一现象呢?
1.正确认识“解暗箱”方法
要“解暗箱”需要有“暗箱”存在,所谓“暗箱”就是指那些目前不能打开或根本就打不开的事物,要探求内在秘密,只有通过该事物外部表现出的现象,进行间接的推断。因而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只有含有“暗箱”的课题才可运用“解暗箱”的方法进行探究。如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地球内部有什么》一课的教学,“地球内部”是我们打不开的“暗箱”,要揭示“地球内部有什么”这一问题,就可运用“解暗箱”的方法进行探究。再如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关节》一课的教学,关节的内部结构也是学生看不见的“暗箱”,要让学生了解关节的内部结构,也可运用“解暗箱”的方法进行探究。
2.正确分析课题内容
小学科学教材中课题的确立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而确立的,一个课题里通常包含着若干个内容,这些内容的探究,有的可以运用“解暗箱”方法,有的则不能。因而要正确分析课题内容,具体内容具体对待。如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关节》一课的教学,本课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了解关节的作用与保健,二是了解关节的内部结构。让学生了解关节内部结构的内容适用“解暗箱”方法探究,了解关节作用与保健的内容则不适用。
二、“解暗箱”方法实施中的简单化现象及对策
“解暗箱”方法的运用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但有些老师在运用时常常出现简单化倾向,把一些不该省的步骤省掉了,没能很好地发挥出“解暗箱”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认识事物,往往草草收场,致使学生对“暗箱”信息的掌握不准确;二是对于学生的猜想,常常缺少建立模型进行验证的过程,致使学生经常把猜想当成结论。那么怎样避免出现这一现象呢?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获得“暗箱”的信息
“解暗箱”时,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往往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运用“解暗箱”方法探究时,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合理地引导,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暗箱”信息。如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一课的教学,学生对火山喷发比较陌生,他们对火山喷发一知半解。对“火山成因”这一“暗箱”的探究,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所以就需要对火山喷发的现象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教学时,让学生观看有关火山喷发的视频,让学生说说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看到的、听到的事实进行猜想。通过“炽热的岩浆”“滚滚的浓烟”引导学生猜想地球内部温度可能很高;通过“四溅的灰尘”“飞起很高的石块”“巨大的声响”引导学生猜想地球内部压力可能很大;通过“火山只是在个别地方发生”引导学生猜想这可能与地壳的薄弱有关,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火山是怎样形成。
2.引导学生建立模型进行验证
学生提出猜想后,要让学生认识到猜想并不是结论,猜想的正确与否要通过建立实验模型进行验证。因此在实施“解暗箱”方法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建立实验模型进行验证。如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一课的教学,在学生提出“地壳内部的岩浆可能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岩浆就会沿地壳的薄弱地带喷薄而出,形成火山”的猜想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建立实验模型,思考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实验时我们要用什么物体来代替岩浆和地壳?高温高压的条件怎么来制造?在学生选择了“用番茄酱代替岩浆,用土豆泥代替地壳,用酒精灯加热制造高温高压的条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厚薄在实验中怎样创设。学生讨论得出:把长颈漏斗倒扣在烧杯里,用土豆泥将漏斗和番茄酱接触的地方封紧,漏斗口处便是薄弱地带。就此引导学生依据讨论搭建实验模型,然后利用模型进行实验验证。
总之,“解暗箱”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较为有效的探究方法,只有正确认识并正确运用它,才能够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