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伦
【摘要】日常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代大学生日常交往中存在着对其认识不当、自我中心以及关系疏离的问题,值得教育者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日常交往;认识;自我中心;关系疏离
从整体上而言,大学生的日常交往还是比较健康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下面主要从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日常交往在个体存在中的作用定位不当、交往过程中存在的自我中心主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疏离,反映大学生日常交往中的问题。
一、对日常交往的作用界定不当
合理的日常交往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只有在日常交往之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但是,在大学生中间还存在着对日常交往的作用还存在认识的误区。有的学生认为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是浪费时间,不愿意分配时间花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之上。有的学生认识到单纯专注于学习成绩的局限性,渴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适应性与主动性,这些都是正确的,但是有的学生却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日常交往中,侵蚀了自己的学习时间,忘记了自身作为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大学生中间存在着对交往的實质认识的误区。有很多大学生把交往能力简单的看做人际变通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却忘记了支撑语言能力与变通能力的思想内核与道德规范。那些注重语言表达技巧与人际交往方法的学生,因为看起来能说会道、左右逢源,被人们认为是日常交往的高手,受到大家的赞美以及学习。与之同时,现在有很多所谓的传授交往技巧的书籍出现,有的颇受大学生的青睐,而这些书籍对大学生在交往中应该具备的是非观、价值观隐而不彰,误导大学生片面重视交往的技巧和手段,应该具备的真才实学的素质与诚实守信的品质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最终导致了在大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存在蹈虚而不务实的困境。
二、交往中存在自我心中主义
自我中心是当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实生活中,具有自我中心意识的人在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比较重视以自身的利益和兴趣为核心,很少顾及到别人的利益和兴趣,也很少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只注重从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出发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缺少了互惠互利的交往原则作为基础,难以延续持续的交往行为。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如下几种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具体表现,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日常交往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把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很少具备关心他人的意识。自我中心的性格特征是在特殊的成长背景下形成的,主要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我国普遍推行计划生育,造成了独生子的时代特征:绝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不存在与人分享和竞争的关系;在其成长过程中,独生子又是家庭的中心,往往能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我中心的人格特征就会形成。当他们进入到学校生活中时,由于习惯了作为生活圈子的中心,习惯了接受别人的关心而不是关心别人,就会把自我中心的行为特征带入到学校集体生活之中。
其次,盲目坚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缺少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特征的人常常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的角度就是别人的角度,自己的观点也是别人的观点,很少真正能够从其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由于缺少了他者的参照,自我中心主义者很少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有限性,很难对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行反省,也就失去了改善自己、追求超越的机会。对于日常交往而言,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固执己见限制了人与人进行交流的主动性,把本该由不同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变成了彼此隔绝的孤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随之而来的合作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最后,自我中心主义者往往具备过强的自尊心。自尊实际上就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肯定程度以及对自己生存价值感、自己的存在对于周围世界的重要性的判断和体验,是个体存在需要依托周遭世界肯定性评价的客观反映。自我中心主义者在家庭生活世界中一直处于核心的地位,受到家庭成员的高度评价与肯定,对自己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评价,对自身的重要性也有着非常深刻的体验。在平等的人际交往中,每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都要经过重新的判断和定位,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自我中心主义者难以接受变动,就会影响到与他人交往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导致极端的思想与行为,给自己以及他人带来伤害。
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疏离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疏离是大学生日常交往中出现在的重要问题。就整体而言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仍然得到较为充分的贯彻,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疏离的状况。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面,大学生都非常重视同学之间的联系,而与老师的沟通与交流却出现了不断淡化的状况,深入的交流更不易见。
大学生在遇到人生困境的时候,缺乏和老师进行足够的交流,在其人性成长的过程中也就缺了很重要的支撑。在当下的大学校园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除了课堂上的问答之外,基本上已经依赖于手机与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日渐稀少,传统教育模式中那种耳濡目染的影响方式逐渐淡化。教育者作为知识和道德的载体的双重意义,逐渐简化为知识的阐释者,关于道德、精神、心性的成长越来越淡化出学校教育的视野。
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大学是其成长历程中最为关键的时期:因为其人格结构与知识结构尚未定型,是进行人格完善、知识构建、道德成长、心智成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此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与治学精神会给予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以有益的引导。如果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能够开展充分的、全面的交流,教育者的高商品性、渊博知识、科学思维、丰富经验就会转化为受教育者成长的资源,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否则就难以起到相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