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霞
摘 要:品德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品德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将品德知识内化于心,从内心深处改变转化到行动上,这样的思想品德教学才算是真正见到了效果,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初中课堂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体验,主动体验,自己亲身体验,用心感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交流讨论;体验式教学
通过学习,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知道善恶美丑的,但他们未必能用这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未必能改变自己的行为。课堂上掌握的品德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做法大相径庭,如何改变这样一种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等相互脱节的现象呢?
一、学生在上课中深化对思想品德的认识
传统的课堂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脑中的“大道理”全是教师灌输的。学生除了死记硬背外,很少会去理解,有些学生甚至根本不用去理解。这样,就不可能让学生把思想品德知识内化到心中,最后落实到行为上。教材中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或让学生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找素材,找案例,再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讲,让学生根据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将思想品德知识讲出来,让学生把品德知识融入脑中。
二、学生交流讨论中深化对思想品德的认识
争论问题,可以让问题更加清楚;讨论品德,可以让品德在学生心目中更加丰满,更形象,更易理解,更容易内化于心。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小组成员就生活中的一个观点、社会上的一个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对不对,为什么?现象好不好?理由是什么。把原来教师的工作变成学生的任务,让学生由原来的“静听”变为现在的“热议”,学生小组内的议论更能体现学生的心声。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思想品德会在学生心目中印象更加深刻,也就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自觉地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比如,课堂上可以针对《非诚勿扰》这一相亲节目谈自己的看法:你觉得节目怎么样?反映了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什么思想?
三、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思想品德的认识
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弱。如果一味说教,对学生耳提面命,效果不僅不好,时间一长,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教师要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从生活中深化对思想品德的认识。比如,在教学“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时,就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对小组内学生进行分工,一些扮演盲人,一些扮演聋哑人;扮盲人的同学蒙上双眼,扮聋哑人的同学不能说话,不能听任何话,让盲人和聋哑人一对一在校园内搀扶着行走,到目的地后,“盲人”和“聋哑人”再互换角色,又搀扶着走回去。在这个活动中,扮演盲人的同学就会非常深刻地体会到残疾人的痛处,也能体会到他人给予的爱心,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也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自己应有的同情心。这个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能够真正做到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除此之外,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参与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到孤儿院、敬老院慰问,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主题的电影等,让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并将这种情绪体验形成他们自己的认知、感悟,最终将认知和感情转化为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从而约束自身行为,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陆萍.情感体验式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课堂实际运用[J].学周刊,2011(24).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