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的“教学生活化”

2015-05-30 10:48李茂琴
南北桥 2015年3期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必要性内涵

李茂琴

【摘    要】初中在学生的学习阶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语文与生活的脱节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下降,而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重新焕发活力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生活化  内涵  必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3.055

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并不能满足此要求。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可以对初中语文教学起到借鉴作用。本文拟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对“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必要性与实际操作略作分析。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其中尤以第一条为重要。而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有言:“语文学科具有很强实践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语文实践活动是主要培养方式”。语文以汉语为载体,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应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作为生活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操作能力和人格素养,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使语文教学成为有根之木,有源之水。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的必要性

目前之急在于语文应试教育模式使语文教学日益僵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大幅度下降。具体表现如下:1.教学理念出现偏差,中考应试的“教学重点”使语文教育碎片化;2.教学主体的缺失,双向交流模式严重偏斜,学生的参与性极低;3.语文教学模式单一。学与用相互脱节,课外语文资源的欠整合等使得语文改革迫在眉睫,而生活化教学则将语文融入生活的大背景,具有普遍性和实践特点,并且有着广阔的提升空间。“生活即教育”阐明教育与生活二者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教育不只是一种外化的生存手段,更是充分内在化具体化的生活方式,因此恰当地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加强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发展,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创新能力与人格情深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的实际操作

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从生活中挖掘语文素材,注重实用性,既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语文知识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进行以下有益的尝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课外学习紧密联系

为了创造更好的学习背景,针对课文内容方面,教师要突出“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強调快速阅读、文本理解,紧扣教材知识,使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过程条理化。同时,在针对课外内容外面,教师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多体验生活,收集学习资料,做好课前学习工作,例如《香菱学诗》,让学生通过上网、杂志或书籍查找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整本书,进行讨论。再比如,《风筝》,我通常会让学生了解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的风筝制作手法,既锻炼了学生的手工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建立其生活与知识的密切联系。

(二)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凝聚性,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沟通的主要媒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以点入面的教学方法,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从而使其有利于建构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同时教师要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的起来,以学为用,因用致学,建立高效的反馈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醉翁亭记》写欧阳修的热闹宴会场景,教师可以扩展到古人的春游专题,《羚羊木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处理父母和儿女之间的矛盾,《出师表》教师可以拓展成“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等故事,丰富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其更容易接受。

(三)采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就教学手段而言,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广泛应用,视听说的全面结合,改变了以前单一枯燥的口头传授方式,使教学内容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例如《安塞腰鼓》《背影》《荷塘月色》《落花生》之类的文章,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一些影像资料和相关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切入课本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山市》一类的比较抽象的内容,对于海市蜃楼的形成过程,口头难以表述,教师可以借用图片将其形成过程展示出来,使多媒体与文科知识相结合,感性与理性两面并重。

(四)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学习生活的主体,要求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立足实际,实现教学情境的生活化。生活化的意义在于强调知识的双向乃至多向流通,形成信息交互的网络。在知识流通的同时,伴随而生的则是情感,沟通的有效性则决定情感的强度,而情感则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创设与其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例如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分享情感,分享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如《端午的鸭蛋》这一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鸭蛋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而反思民族传统文化,探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这样就拓展了文章的深度与广度。

(五)总结经验,理论提升

在学完课文之后,仅仅是感性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的经验需要进一步提升到理论的层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的自己感悟体验,分析文章内容,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辅以相关的内容方面的练习,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将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再还给学生,尽量避免空洞生硬的理论内容,将语文还原给生活。如《背影》一文对父亲的情感,教师可以拓展到与长辈的相处之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等。这样的处理,即向课外做了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情感,也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总之,语文不仅是一门课程,也承载着生活与文化,它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皆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改革,让课堂走进生活,利用人类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完善教育方式,放低自身姿态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以达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把生活当成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关注生活,获得多样的人生经验,品味人生百态。

猜你喜欢
教学生活化必要性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与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分析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