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芳 李显寅
【摘要】针对工科青年教师最薄弱的理论向实践技能转化的环节,构建课外指导+课堂指导,社会实践+企业锻炼,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激发内力+外力激励的立体化、全方位培养模式,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
【关键词】立体化 全方位 青年教师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195-01
高等教育正走向深化内涵、调整人才培养类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转型、提升阶段。培养创新型国家急需的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工科专业人才,教师是关键。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聚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工程能力、教育能力三个核心能力的提升,构建以课外指导+课堂指导,社会实践+企业锻炼,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激发内力+外力激励的全方位、立体化培养模式,帮促进青年教师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
一、“课外指导+课堂指导”,在真实环境中指导青年教师理论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化
高校青年教师引进时偏重学历,存在着教育教学知识、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储备不足的缺陷。入职后,各省一般采用岗前短期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训练。培训中心主要开设理论课程。由于受培教师专业众多,培训中心目标设置不容易具有针对性,培训内容泛化、与专业的结合度不高,培训时间受限制等多种因素影响,教师的教学技能很难在短期培训中得到有效提升。在现行教育体制和培训体制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与教学实践、实际需求有距离。青年教师入职后,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教育理念、理论以及专业知识向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转化。
实施“专家指导+课程组教师指导”,双管齐下,对青年教师实施教学基本能力岗位培训。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作为教学督导专家,专家进入课堂前,在深入了解青年教师个体特征的基础上,与课程组教师一起与青年教师一同讨论、制定方向明确、目标细化的个体化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目标与帮扶方案。指导青年教师从课前准备做起,共同研究、讨论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之后,进入课堂,在真实的教学一线对青年教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和帮扶。课后,一起讨论、分析教学各环节、各因素。一门课程每学期反复跟踪指导、研讨多次,不断总结经验、探讨不足。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的教学基本技能指导帮扶定位清晰,针对性强,指导精细,贯穿了从教什么到怎样教,从教学到评价到反思再到改进、提高的全过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明显。
二、“社会实践+企业锻炼”,促进青年教师书本知识向工程实践技能的转化
青年教师普遍接受的是知识传授教学模式的培养,缺乏工程实践经历、意识和能力。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对工程教育培养的技术人才制定了11条具体的评估标准①,即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有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有效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标准较好地阐述了高等学校工科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工程素养。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工程素养和能力难以达到以上标准,极大制约了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拓展教师培养的渠道,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的优势,打通军工传统深厚、愿意为高校人才培养出力的企业、研究院所人才培养、培训通道。与企业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分阶段、有重点、有层次培训青年教师,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挂职锻炼。青年教师到企业后,作为企业生产一线员工开展工作,了解工程基础、工程设计和工程制造过程;培养工程意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交流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培养关于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拓宽工程研究视野;将行业的有关知识与所讲授的课程相融合,将鲜活的工程案例带进课堂,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近距离了解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和技术需求,在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时能提出、提炼更契合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反思、改进高校课堂中工程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到企业后也积极参与企业的科研、技改,并以此为纽带,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教学与科研,科研与教学的双向结合、深度融合,增加锤炼青年教师的实践渠道。
三、“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激发内力+外力激励”,在有利的教育环境中实现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
目前教学更多重视“教”而更少重视“育”,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在师生密切共处的实践中培养青年教师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人才培养过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紧密衔接,全力打造校内实践硬件平台,开放实验室,在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各类科技活动、各类实习实践中指导学生,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和学术沙龙活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在校内前3年课程训练的基础上,第四年课程到企业完成。在多维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创造更多师生共处的时空,有利于实现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化”育。在精心营造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来自学生的需求也会反向促进青年教师的自我成长、提升,最终形成师生创新实践能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配套建立开放和灵活的外部激励机制。建立各类绿色通道,鼓励青年教师出国参加学术会议、交流访问、进修、培训;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打破工作年限、职称等的界限,优先竞聘高级岗位、骨干岗位;参加企业锻炼的青年教师给予补贴等。
总之,多措施并举,搭建起立体化、全方位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助推青年教师的成长,能实现学校、企业、社会、学生的多赢。
注释:
①引自時铭显.面向21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38.
参考文献:
[1]马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9).
[2]Edward F.Crawley,Johan Malmqvist et al.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