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者保护是当代社会发展和企业管理领域的重要议题,国家层面的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制度贯穿招聘、培训和解聘各个流程,产生不同的摩擦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雇佣行为。采用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库的跨国数据,文章对国家层面的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制度与企业最优雇佣规模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一国劳动者保护水平越高,该国企业雇佣规模扭曲的程度越高;而政府持股的企业这种现象会明显降低。与长期雇员保护相关的制度更容易引起雇佣不足,与临时雇员保护相关的制度则与雇佣过度明显相关。
关键词:劳动者保护;雇佣规模扭曲;成本粘性
一、 引言
就业问题既关系到宏观经济发展和政治社会稳定,也关系到该国企业的资源战略配置和成本效益。由于制度和历史背景的差异,每个国家的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存在客观差异,采用跨国数据分析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对企业雇佣决策的影响,更具代表性和规律性。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企业均存在雇佣规模优化的问题,实际的雇佣规模和企业根据目前产能状况计划的最优理想规模之间存在客观差异。本文采用世界银行跨国企业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与企业最优雇佣规模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该相关关系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内部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采用成本粘性和资源动态配置的理论分析宏观法律制度背景对企业微观决策行为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企业雇佣决策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在Banker,Byzalov和Chen(2012)一文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关注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在企业层面雇佣和解聘决策中的功能定位,并进一步分析其对雇佣规模的影响,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是否扭曲了企业的最优雇佣规模本文引入成本会计领域的成本粘性概念,以及经济学领域的资源动态需求理论加以阐释。本文将最优雇佣规模定义为企业在没有外在监督约束和制度摩擦背景下能够选择的雇佣人数,即,经理人是在相对自由的市场中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做出的人力资源决策。众所周知,没有考虑国家宏观层面的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影响因素而做出的人力资源决策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外在的监督很可能扭曲作为理性人的经理人的决策,导致实际雇佣规模和最优雇佣估摸差距不断扩大。
二、 文献综述
本文旨在探究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对企业层面管理者人力资源配置,即最优雇佣规模决策的影响。作为一种劳动力调整成本,一国劳动者保护的法律法规是一系列规范企业招聘、解聘雇员行为的约束性规则(Long & Siebert,1983;Pissarides,1999;OECD,2004),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保障水平,进而保护各类雇员的权益。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是企业面临的重要制度环境之一,在宏观经济和企业微观行为方面均扮演重要角色。在劳动经济学领域,大量相关文献集中在讨论劳动者保护或工作安全法律法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Lazear,1990;Bentolila & Bertola,1990;Hopenhayn & Rogerson,1993;Mortensen & Pissarides,1999)。此外,还有大量已有文献关注某一国家层面的雇员失业状况和工作流动情况。在英国,有学者发现了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与较低的雇佣规模调整行为间关系的证据(Burgess & Dolado,1989);而在OECD国家,更高的劳动者保护水平将伴随着更多劳动力失去工作(Scarpetta,1996)。也有学者研究在拉美劳动力市场(Chen, Lu & Sougiannis,2012)和欧洲地区(Pissarides,1999;Lazear,2001;Siebert & Horst,1997)。例如,有学者(Siebert & Horst,1997)对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法国及地中海国家、德国、英国和荷兰等不同地区的劳动者保护法规同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和刚性进行分析。
尽管有大量的文献从不同的侧面,运用各种模型和方法对劳动者保护同雇佣规模、就业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却远未清晰。其中有些研究发现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Blanchard,1998;Esping-Andersen,2000;Jackman et al.,1996;Nickell,1997),而也有研究发现相关性显著存在(Lazear,1990;Elmeskov et al.,2000;Scarpetta,1996)。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劳动者保护法规同雇佣规模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Grubb & Wells,1993; Addison & Grosso,1996),但劳动力市场弹性同失业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以及在什么程度上相互影响依然是一个困扰学者和实务届的难题。有学者(Bertola,1990;Grubbs & Wells,1993)在国家层面逐个构建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指标,也有学者(Márquez,1998)对拉丁美洲一个地区范围内构建该指标;还有文献(Lazear,1990)分析了在一个企业工作10年以上的员工离职后,其被支付的解聘成本(以数个月份工资为基准)。然而,由于这些指标只能说明一个国家比另一国家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更严苛,并不能准确衡量严格的程度,因此不能精确地反映辞退成本。
事实上,第一篇详细探讨经济体层面劳动者保护法规结构性变化与成本粘性行为(企业在雇佣和解聘决策中的行为模式,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雇佣规模话题)的文章考察了管理者在改变资源配置时对法律条款的考量作为成本粘性的替代变量,对19个OECD国家1990年~2008年的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Banker,Byzalov & Chen,2012)。之所以强调该文章是因为有大量的文章从调整成本的角度分析招聘和解聘成本。之前劳动经济学领域的文献已经证明,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给雇佣者带来了巨大的解聘成本(Long & Siebert,1983;Pissarides,1999);也已证实在企业层面,成本行为是非对称的,即存在“成本粘性”。这意味着,针对利空或者利好的活动,成本降低的难度比成本提升的难度更大(Anderson et al.,2003)。
本文研究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同企业层面雇佣规模的关系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资源动态需求理论(Bentolila & Bertola,1990;Caballero,1991;Abel & Eberly,1994)。围绕该理论的文献表明,最优资源配置决策一般是非对称的,即在调整成本基础上的最优决策。我们借用该领域的文献进行阐述。劳动力方面的最优管理决策是在多与招聘和解聘一个员工时产生的边际调整成本和该员工在未来一定的雇佣期限内预期能够带来的净现金流的折现值(Bentolila & Bertola,1990;Abel & Eberly,1994)。资源动态理论领域文献的重要发现是最优雇佣角色一般是非对称的,即针对上升或下降的经济活动,调整成本的变化是不一致的,因此会影响到现有雇佣规模向最优雇佣规模的转化路径。
三、 研究设计
1. 研究假设。一个国家的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是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业务经营活动息息相关的制度因素。人力资源是企业赖以持续经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招聘、解聘等雇佣活动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雇员为企业经营提供支持,反之企业作为回馈将会也应会提供相应的福利和保障。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是采用强制性的力量保障雇员的利益,有助于员工个人、企业主体的良性发展,也会对宏观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但是,根据制度经济学观点,任何的外在法律或体制约束均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自由交易,劳动保护法律法规亦不例外。一个国家劳动者保护程度越高,企业解聘成本越大,伴随经济活动的起落,企业招聘人员将更加慎重,若目前雇佣不足的企业,这种现象将进一步恶化;若当前雇佣过度,由于裁员成本较高,通过解聘回归最优雇佣规模的决策成本更高,因此会加剧企业雇佣扭曲情形。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国家层面劳动者保护水平越高,该国企业的平均雇佣规模扭曲程度越大。
世界范围内,政府或国家持股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产生影响,一般而言,政府持股的企业的行为要考虑到政治关联的影响。针对劳动者保护的外在约束,企业可以通过向政府寻租等渠道协调沟通,在同等情境下降低EPL对企业人力决策的影响,即,法律法规也存在弹性空间,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可以借此进行博弈,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企业同政府关系越密切,劳动者保护水平对雇佣规模扭曲的影响越低。
2. 实证模型。为验证上文的假设1,在实证部分运行如下回归模型:
Aemp=?琢0+?琢1*EPL+?琢2*gdpcap+?琢3*age+?琢4*state+?琢5*cap+?琢6*stockholder+?琢7*gov+?着Model(1)
在此基础上,模型(1)进一步分析了RE和TE对Aemp的影响,以提高对假设1的解释力度,详见回归结果。该模型的重点关注系数为?琢1,预期符号显著为正。
Aemp=?琢0+?琢1*EPL+?琢2*eplstate+?琢3*gdpcap+?琢4*age+?琢5*state+?琢6*cap+?琢7*stockholder+?琢8*gov+?着Model(2)
模型(2)可以验证假设2,主要关注系数为?琢2,并预期其显著为负,表明政治关联程度高的企业,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对雇佣规模扭曲程度的影响降低。
3. 数据来源与变量解释。本文的研究数据取自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库针对OECD国家主要企业的调查问卷,样本时间区间为2002年~2005年,剔除缺失值和样本量极少的国家,最终的研究样本为11个国家的9 513个观测值。
基于调查问卷2002年~2005中的问题“在没有外部限制情况下的企业雇佣人数占当前雇佣人数的百分比”(C237)构建被解释变量,取小数值表达(Employ=c237/100)。本文在回归模型中分别采用绝对值和相对值进行分析,绝对值表示企业整体的雇佣扭曲程度(Aemp=abs(Employ-1)),相对值表示过度雇佣(Employ2=Employ,if Employ<1)和雇佣不足(Employ1=(Employ-1)ifEmploy>1)。主要解释变量各国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指数取自世行数据库指标(EPL),以及该综合指标的主要组成部分对长期雇员的保护水平指标(RE)和对临时雇员的保护水平指标(TE)。
借鉴现有该领域的研究文献,本文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一国的人均国家生产总值(Gdpcap),公司治理变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tockholder),政治关联鼻梁企业和政府间的关系(Gov),商业信用状况(Credit),企业经营年限(Age),所有权性质(State),国民收入状况(Income),经营效率和资源利用率(Cap)。
4. 样本描述性统计。通过对实证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由于问卷数据结构的原因,在所有研究国家中,土耳其、德国、波兰的样本观测值较多,而爱尔兰的观测值最少,总共有498个样本。对主要解释变量(劳动者保护综合指标EPL和细分指标RE、TE)而言,土耳其、葡萄牙对劳动者保护的综合水平较高,西班牙对临时雇员保护水平较高;瑞士和爱尔兰的劳动者综合保护水平则较低;各国的劳动者保护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对解释变量雇规模扭曲程度变量而言,平均扭曲程度最大的是土耳其、波兰、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智力共和国,最小的则是韩国、瑞士。
进一步分析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我们发现,劳动者保护综合指标(EPL)、和临时雇员保护指标(TE)同雇佣规模扭曲程度变量(Aemp)正相关,表明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越严格,该国企业的平均雇佣扭曲程度越大。长期雇员保护指标(RE)同Aemp的相关系数为负数,但并不显著,下文将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
四、 实证结果分析
首先,表1列示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
根据表1显示,EPL的系数在三个回归中除临时雇员样本组外均在1%的重要性上显著为正,分别为0.035 5,0.030 6。表明基于11个国家的样本数据显示,国家整体的劳动者保护水平越高,该国企业由于外在的劳保法律法规约束形成的雇佣成本粘性越大,企业现有雇佣规模同最优雇佣规模的差别越大,向最优雇佣规模调整的难度越高,即,企业雇佣规模扭曲程度越大,假设1得到验证。
其次,模型(2)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主要关注系数Epl*state(或者Re*state,Te*state)的系数分别为-0.084 7,-0.044 5,0.001 52,除了后者不显著外,前两者分别在5%的重要性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相比较而言,政府持股的企业,其雇佣规模受到一国整体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和长期雇员规则约束的程度较小,从而证明了假设2,即在世界范围内企业依然存在政府关联影响企业应对制度约束的普遍现象。
五、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综上分析,本文采用世界银行企业调查研究数据库的问卷数据,对11个国家2002年~2005年间的样本进行实证检验,探究一国宏观层面的劳动者保护法律法规对企业雇佣决策的影响,即,目前的雇佣规模同最优雇佣规模之间的差异是否是由于外在的制度摩擦成本导致的。研究发现,首先,整体而言,一国劳动者保护水平越高,该国企业平均现有雇佣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差距越大;其次,相比较而言,政府持股的企业,其雇佣规模决策受外部法律制度负面影响的程度较低,从一个侧面证明在世界范围内政治关联影响企业决策的行为具有普遍性;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是由于,基于假设构建的回归模型是线性的,较为笼统和模糊,不够精确,不能排除劳动者保护水平与企业雇佣规模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模型的设定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在控制变量的选取方面,例如是否加入诸如消费水平等宏观指标进行限定也需考虑。
参考文献:
1. 董润青.中美劳动者保护立法的模式比较及思考.河北法学,2009,27(10):192-196.
2. 刘珂.论雇佣合同履行过程中责任的承担.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7):270-270.
3. 孙良国.专用性投资.劳动者保护与劳动合同解除权.当代法学,2006,20(5):123-128.
4. 太月.我国经济性裁员中的劳动者保护探析.法制与经济,2009,(22):56-58.
5. 熊惠平.“刘易斯区间”的劳动者保护:公司社会责任及其解构视角.农村经济,2009,(2):108-1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号:71272152)。
作者简介:李阳(1985-),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国际会计准则。
收稿日期:201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