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嘉颖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从文言入手,到文意把握,再到文化濡染,是一个不断提升的学习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第四学段课程目标的任务分析”要求“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构筑读写整体,提高读写效益”。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要提升到文化高度去引领学生思考,用现代意识,与撰写古代优秀篇章的文人墨客展开深层的心灵对话,通过探究式的阅读,在思辨中对古文化适当扬弃,形成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写出个性化解读的文章。因此教师要先行钻研,整合教材,才能有的放矢、行之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下面以粤教版必修5为例进行阐述。
一、挖掘人文底蕴
粤教版必修5中的第四单元,备课时可以从孝、义、法、理、名的角度构思教案。《陈情表》《郑伯克段于鄢》深入“孝”谈来分析,能进一步理解封建社会中的一些人伦思想与为官做宰、权利争霸的核心价值观。《鸿门宴》中,项伯为了“义”,以出卖军机为代价报答张良,朋友间的江湖义气成为鸿门事件的导火线,也值得探讨。《段太尉逸事状》中段太尉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不经过法律审讯的程序就可以一次杀掉喝酒闹事、危害百姓的十七名士兵,要启发学生思考当私利与他利、道德与法治的“天平”上下摇摆的时候,应当如何去维持它们的平衡。《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通过游记形式来阐发道理的名篇,其中为学的“深思”“慎取”,做事的“志”与“力”,都在深入浅出地说理中辩证道明,学生把握之余要联系自己的学习体会去作文。《報任安书》是司马迁的肺腑之言,引导学生探究他写作《史记》的原因——“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名垂青史的角度审视司马迁的心路历程,对比孔丘的“述而不作”,也有许多为学生思考的空间。
通过这些启悟,指导学生提炼写作观点,组织材料,有理有据地表达看法,学生的文章就能写得深刻,有话可说,有理可循。
二、汲取写作精华
写作是在精读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的“再阅读”,含英嚼华,古文今读,要运用现代审美视野到古文的王国进行美的巡游,用思辨慎取的治学态度与古人进行心灵对话,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学古知今,古为今用。
上述教材中的文言篇章,为今所用。学习时,我们除了在“孝、义、法、理、名”等文化上作视界扩展,还要汲取写作技巧上的精华,重构写作课堂。《鸿门宴》《段太尉逸事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陈情表》《报任安书》两种不同风格的书信表达,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回环往复;《游褒禅山记》的理趣横生;《郑伯克段于鄢》中突出的“春秋笔法”,无不为必修5的学习提供了写作的模本资源。合理地重组教材资源,教与学相得益彰。
必修5,侧重于对各种文体的语言风格鉴赏与摹写
根据每篇课文的写作特点,设计课内外练笔方案,可以开展形式丰富的练笔活动。小小说、书信、游记、书评,都是文言学习后的习得。
三、实施读写结合的课堂
读与写,在课堂训练中是互相渗透的,先读后写,边读边写,都应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新精神”,所以连接读与写的切入点——课堂设疑,以问导写,就是备课不可忽略的要点。
针对必修5的几篇文言课文,笔者以问促读写,设计如下:
1.
2.《陈情表》中的李密,为了侍养相依为命的祖母而向晋武帝陈述辞官之情,用语深婉,孝情动人。而《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郑庄公却与母早生怨隙,对母不孝,对弟不义。由此,如何看待封建社会中的忠、孝、义呢?
3.《段太尉逸事状》中的段太尉,一方面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不经过法律审讯的程序就可以一次杀掉喝酒闹事、危害百姓的十七名士兵,人治代替法治。另一方面他不收朱泚的贿赂,把赃物置之梁上,至死未动,廉洁正直。从现代为官执法的角度审视段太尉,写作延伸的古今时空是非常宽广的,启发学生用小小说的形式写一个穿越到现代的段太尉。
4.段太尉在朝廷上刺杀朱泚,杀身取义,以留天下之名,而《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忍辱负重著书留名,如何看待“名”?
5.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边游边记边议,文笔洒脱,是写游记的好范文,也可以做一事一议的练笔素材。
综上所述,要完成对文言的深入解读,要用思辨与慎取的意识展开当代对话式的阅读,用设问置疑的方式构建读写课堂,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收获深思和妙悟的创造性解读快乐。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