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对话教学法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2015-05-30 21:52李铭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启示孔子

【摘要】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纵观《论语》一书,孔子主要是通过對话式教学方法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此教学方法具有丰富性、启发性、愉悦性,对当今课堂教学仍然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有利于启示老师运用灵活多样的谈话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更有利于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孔子 对话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改革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29-02

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从未间断,但在实践中似乎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课堂上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方法,师生之间缺乏深入的对话研讨,教师把课堂教学当成一种限时完成的任务,未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则是缺乏自主、探究的精神,这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其对话式教学方法非常有特色,对当今的课堂教学仍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孔子对话式教学法的特色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在今天的课堂教学当中,师生间的谈话往往处于“老师问,学生答”的单一局面,甚至常出现老师自问自答的尴尬情况,而孔子的对话教学法则是形式多样、方式灵活,具有启发性,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一)丰富性

品读《论语》,不难发现,孔子与弟子们之间的对话既有教师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也有教师自问自答的方式,但孔子的对话教学法却不仅仅拘泥于这两种形式,还成功运用了多种多样的问答方式。譬如:学生问、教师回答的方式,在《论语·颜渊》中记载了子贡问政的小情节:

子宫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这段话中,孔子把学生问老师答的教学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逐步地引导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又如在《论语·颜渊》中记载: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可见,此处孔子采取了学生问,老师先让学生回答,老师再回答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进而把握问题的本义。

此外,孔子还采取了让学生借助他人的回答来教育学生的方式,以及老师引导学生问,老师回答的方式,并且还采取了学生相互讨论,弟子再转述给老师请求指导的方式,甚至还采用学生问,但老师避而不答,到特定情景再教育的方式等,可见,孔子对弟子的对话教育法是丰富多彩、令人难以忘怀、且事半功倍的。问答法作为课堂上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或许能够从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中获得许多启示。

(二)启发性

《论语·述而》记载: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所谓“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积极思考,急于解决但又未能解决时的矛盾心情,这时老师应对学生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而“悱”就是内心要有所怀疑、不同意,只有多怀疑才会去研究,这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并且尽可能用比较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愤、悱、启、发”体现了老师的协助和点拨作用,也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和探究。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是说明当老师讲授一个方形的时候,已说了一个角的样子,但学生尚不能推出另三个角样子的时候,这就需要学生进一步思考,在此,一定要激发他愤、悱的求知欲。回顾当今的儿童教育,老师和家长一味希望孩子听话,一味希望孩子完全接受自己的经验,这阻碍了孩子愤、悱的求知欲发展,也不利于启的引导。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让学生“愤”与“悱”,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解决自己心中的“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愉悦性

孔子与弟子进行对话的气氛是欢乐、愉悦的,甚至是充满艺术气息的,譬如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时而表现为孔子亲自唱歌、鼓瑟或击罄,时而表现为弟子唱歌、鼓瑟或击罄,整个教学氛围是十分轻松的。在《论语·先进》中记载了曾点鼓瑟的情景: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这生动地描写了孔子和其他三位同学讨论的时候,曾点在旁边悠闲地鼓瑟,当孔子听了子路他们三人的看法后,转过头来问正在鼓瑟的曾点有何看法,此时曾点手中瑟音渐稀,手指在弦上一拢,琴弦发出铿然的声音,然后再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与弟子的整个交谈过程是十分安详、自得的。

在现代的课堂教学当中,很多老师为了确立自己的威信,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都是严肃的,甚至用命令式的指令指挥学生,这不仅使学生的内心充满了恐惧,甚至还产生排斥之感。在此,我们不妨向孔子老师学习,把教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是轻松的,让学生愿意与你进行交流,让学生主动表达心中的想法,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让学生从内心就期盼着上这门课,这样的教学更具有意义。

二、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谈话方式,富有艺术性和技巧

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人数多、任务重、课程繁杂导致了班级授课更加注重集体化、同步化和标准化,让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一、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厌倦老师的教学,而老师也不喜欢“不听话”的学生,如此恶性循环。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育工作者应该引起思考。师生之间的談话除了采用老师问、学生答这种传统的方式,还有许多其他的选择,譬如像孔子那样,采用音乐作为教学背景,让师生在优美的环境下畅所欲言、相互讨论,也可以用有趣味的小故事或寓言作为导入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聆听欲,甚至可以像美国语文《灰姑娘》的课堂教学那样,通过有趣味的层层引问,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一个仅仅依靠语言引导的课堂充满乐趣、充满智慧。可见,只要老师用心去探索,用心投入教学工作当中,用心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能在潜移默化当中感受到老师的力量,那么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在师生的对话交流当中,一个好的、有吸引力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开始意味教师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二)对话应具有引导作用,激起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孔子教育生涯当中,孔子也特别注意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在其对话教学当中,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正所谓“举一反三”。在教学中,老师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在无拘无束的、比较轻松的情景中充分发挥创造性,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是产生于对知识的需要与追求,只有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了知与不知的矛盾,才能出现求知的内在动力,此时老师可以在谈话当中或采用新知的直观材料,或利用引人注目的演示,或像孔子那样运用新颖的问答方式,或充分利用自己的亲生经历,潜意识地慢慢引导学生等,让学生从师生谈话交流中吸取巨大的力量,这样的对话才绩效斐然。

但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能做到的,正所谓“机遇是属于有准备的头脑”,这需要老师鼓励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博览群书,甚至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思考,把所学到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无穷力量,并在实践当中学习,这样才能有所进步、有所发现、才能在谈话当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三)对话教学需要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在当今的课堂上,很多老师似乎都是充当着权威者的角色,而学生只能充当乖巧的聆听者。要改进课堂教学,就必须打破“教师至上”和“教师万能”的观念,师生之间应该构建起和谐的、友爱的关系。

在《论语·公冶长》当中记载着颜渊、子路与其老师孔子畅谈理想的情节: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而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是孔子与其弟子颜渊、子路在畅谈愿望和志向时的情景,当中不仅表现了孔子学生的个性,同时也烘托出了孔子的的教育手法,他们之间的谈话是坦率、真诚的,亦师亦友。这给予课堂教学很大的启示:教师应学会转变角色,应从知识的授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交流者、生活中的伙伴,而学生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自主者,同时,师生双方应能如朋友般,相互探索、相互补充,共同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这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应当构建起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前持有的“一切听从老师”的观念或许不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三、小结

孔子对其弟子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对话教学方法进行的,在当今的课堂教育中,对话教学法也是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导方式,但与孔子对话教学法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师生间的对话教学法形式单一、严肃,学生内心是充满忧虑的,这需要我们从孔子对话教学法当中取道,使用丰富的、带有启发性的对话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自然的与你交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性的提高,这样才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南怀瑾著述.《论语别裁(上、下册)》[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马雅琴、刘小霞.《孔子的教学方法对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启迪》[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7)

[5]王毓珣.《孔子教学方法及特色探寻》[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4)

作者简介:

李铭(1986-),女,汉族,广东高州人,广东海洋大学辅导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改革启示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基于CBET模型教学效果调查
公安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初探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