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艳
[摘 要]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结合新课改,从更新观念、创设问题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数感的形成与培养、激发学生潜能、合理使用媒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七个方面阐述了我对数学教学的一些新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观
《数学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下面我通过对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谈一下我个人新的数学教学观。
一、更新观念,把握课标新理念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教师不仅仅教,而且也同时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积极探索状态之中,有了兴趣他们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学内容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学生就会怀着求知的欲望和愉快的心情学习数学知识,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课堂就会充满朝气和活力。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每个学生是一个具有不同特点的社会个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要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大部分学生稳步提高,使后进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
四、注重数感的形成与培养
就像美术有“美感” ,音乐有“乐感” ,语文和英语有“语感”一样,数学要有“数感”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首要的位置,可见理解数感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一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联系起来,例如: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多远?你们的教室面积有多大?二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例如:估算一页书上有多少字?100万有多大?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五、激发学生潜能,鼓励大胆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使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研讨、交流、创作的集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彼此启发或思考的碰撞,会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又有了新的发现。新教材中的“做一做” 、“议一议”等为学生提供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中会引发学生去创新。
六、合理使用媒体,提高教学效益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而枯燥,教师仅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工作,教师累得够呛,学生也不轻松,常被大量的重复性学习壓得喘不过气来。《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象、几何图形及其变换过程并研究其性质;从数据库上获得数据,并绘制表示同一组数据的不同图表,使学生能选择适当的图象描述数据;计算机还可以产生足够的模拟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事件发生概率的意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化、生动有趣化,真正为教师解决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最佳手段,同时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形成对知识的热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教学环境,创设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但是,多媒体的不合理滥用,不仅起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重点、难点不能得到突出和突破,浪费教师的大量精力和体力等。
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展现个人魅力
“亲其师,则信其道。”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也是缓解因学习造成心理压力的关键。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 或“不信任”的判断,甚至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教学科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既要旗帜鲜明地赏识每一个学生,更要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的差异和不足。教师要努力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用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理解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能站在学生的立场,积极聆听学生的意见。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 ,而“信其道” ,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
总之, 《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师树立了新理念,提出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我作为一线的一名普通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