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琴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辉照耀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从教的几年是不断总结,不断学习的过程,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中总结的几点,以便同仁互相探讨。
[关键词]生活化;自主化;开放化;多样化
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从教的几年是不断总结,不断学习的过程,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中总结的几点,以便同仁互相探讨。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二、教学模式自主化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三、语文课堂开放化
1.给孩子一个舞台,让孩子去“展示自我”。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臺。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接触到了一组形近字,“茱”和“株”,以及形声字茱。形声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茱”的理解:“朱”表示是红色,““艹”表示植物;是因为茱萸是一种植物,果实是红色的。对“株” 的理解:“木”(mù)表示树木;“朱”(zhū)表示形态,是根向四外展开的样子,有名成语叫做“守株待兔”,其中的“株”就表示树根。兔子在奔跑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判断失误而没有能够从根的下面钻过去撞死,大而粗的树干兔子是不可能看不见的。所以,“株”就是隆起并暴露在地面上的树根。
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节课时,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让孩子在多方位的实践中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例如在教学《海伦.凯乐》时,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为使我的小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扣着重点词语“夜以继日”“反复”“高声”“几个小时”“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来谈体会。学生谈的,无非是顽强的毅力和刻苦好学的精神。当这种标签式的体验成为“隔”着人心的口号时,文本还是沉睡着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时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请学生将耳朵塞起来,他说一个短语,请学生观察唇形来判别我所说的词语。老师重复三遍,学生还是不知道在说什么。看着老师的唇形听发音都这么困难,更何况海伦没有视觉,完全靠触觉判断老师的舌头和嘴唇的颤动情况来学习发音。有了这样的体验,“夜以继日”等词语都“醒”过来了。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能学会说话,简直就是个奇迹,怪不得她回到家里要大声喊“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角色认同,移情体验,是让文本醒来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语文作业形式多样化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新的语文教学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