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水资源缺乏是我国的现状,对于西海固原地区来说尤为突出,怎样高效益低损耗利用有限水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自被国家水利部確定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以来,隆德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此项改革从组织领导、责任分工、水权分配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确保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在试点中,按照“节水有奖、浪费惩罚,试点先行、平稳推广”的原则,通过改革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到户和定额管理、用水终端计量到户,完善农业水价政策,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培养农民用水缴费的理念,提高农民节水意识,引导农民合理灌溉,激发农民种植高收益、低耗水的作物。
关键词:农业水价 综合改革 成效 释放红利
中图分类号:TV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12-02
1 任务落实
1.1 农业水权分配
自治区分配给隆德县农业用水水权1 200万 m3。改革试点前农业灌溉水权只分配到灌区,但未分配到各乡镇及农民用水协会。试点区灌溉面积2.28万亩,分配水量441万 m3,亩均193.4 m3,在此基础上,通过改革将农业水权进一步细化分配到4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和3个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并颁发了水权证。
1.2 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按照水价调整程序,隆德县物价部门对全县水价和试点区水价进行了测算和监审。试点区改革前未实行分类水价,不同作物水价均为0.22元/m3。改革后,经测算试点区运行成本水价为0.408元/m3,全成本水价为0.664元/m3,农民承受能力水价为0.468元/m3。实行分类水价,粮食作物水价调整为0.31元/m3,增幅55%,低于运行维护水平,差额部分由财政对水管单位补贴;一般经济作物水价调整为 0.408元/m3,增幅104%,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高附加值作物水价调整为0.687元/m3,增幅244%,达到微利水平。按1∶1.5∶3的原则,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超定额50%以内的部分加价10%,超定额50%~200%的部分加价30%,超定额200%的部分加价50%。
1.3 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1.3.1 精准补贴机制
按照粮食作物执行水价与运行成本水平的差额对水管单位给予补贴。粮食作物定额内用水每立方米补贴9.8分,在用水定额内,每亩最多补贴16.7元(按照小麦定额170 m3/亩计算)。超定额50%以后按照成本水价0.408元/m3收取,不再补贴。超定额100%以后按照全成本水价为0.664元/m3收取,水价高于运行维护水平,不再补贴。
1.3.2 节水奖励机制
利用超定额累进加价水费收入、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供水利润,非农业供水利润、水权转让收益、县级财政配套50万元等途径筹集建立节水奖励基金,县财政局设立基金账户进行统一管理,奖励对象为节水突出用水合作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水户。奖励方式:一是按所交水费的15%给予奖励;二是节约每方水奖励0.1元。
1.4 用水合作组织建设
试点区组建了4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和3个土地流转经营户用水合作组织,均在民政局登记注册。安装智能计量设施和收费系统后,将先灌水后交费变成了先缴费后灌水,协会和合作组织不在承担水费计收任务,但为使其更好地履行工程管护、用水管理、协商定价、作物种植统计等职责,在村委会专门设立用水者协会和用水合作组织办公室5个,配备办公设备5套。根据新职责完善修改完善协会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工程管理制度、灌溉管理制度、奖惩制度、执委会主席职责、副主席职责等制度,规范协会和用水合作组织行为。为进一步加强水管单位与协会、合作组织和用水户的联系,在沙塘和联财水利工作站设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指导管理服务中心,建设供水服务大厅和信息化中心,建立工程管理、一站式服务等制度,安装智能化远程控制管理系统,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的现代管理服务水平。
1.5 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落实了每个水利工程的管理主体,对每个工程与管理单位签订管护合同,落实管护责任。水管单位又与协会、土地流转户、村级组织和用水户签订合同,明确责权利。对项目区灌溉水源的5座水库、灌溉骨干工程(主要建筑物及输水干管)进行了确权划界。项目区所有水利工程产权属县水务局,水源工程、灌溉骨干工程由水务局下设的专业管理站负责日常维修养护,支管及以下田间工程和计量设施管理权、使用权归属用水合作组织、专业管理站统一监督。目前已完成所有权证、管理权证和使用权证发放工作。灌区实行“水管单位+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小组+用水户”和“水管单位+土地流转经营户”的灌溉管理模式。
2 取得的成效
2.1 节水意识明显增强
按照“节水有奖、浪费惩罚,试点先行、平稳推广”的原则,通过改革建立精准补贴、节水奖励、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三建立一完善”机制和总量控制(到户)、定额管理(到户)、精准计量(到户)、协会(大户)管理“三到户一管理”的管理手段,树立了群众的水权意识和水商品观念,节水意识明显增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的转变,达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互利共赢。
2.2 管养主体和管护经费得到落实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落实了每个水利工程的管理主体,对每个工程与管理单位签订管护合同,落实管护责任。水管单位又与协会、土地流转户、村级组织和用水户签订合同,明确责权利,彻底改变了过去“重建轻管”的基层管理现状,为水利工程长效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
通过试点项目铺设连通管道、更换部分田间滴灌带,安装计量设施,建设沙塘和联财2个农民用水者协会指导管理服务中心,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管理,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全面提高灌区运行管理水平,带动全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4 将水权分配到户,供水量测到户,解决管理收費难的问题
改革前缺乏计量设施,先灌水后缴费,用水靠估,收费按亩,用户意见大,总以用水少缴费多为借口,不愿缴费或少缴费,水费收缴率低,水管单位、协会和用水合作组织收费难,运行管理费用高,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发挥应有职能。按亩和种植机构分配水权。安装计量设施,按量计费后,群众的节水意识提高了,田间管理显著加强,用水户能自觉把“水”当成“钱”来管理,真正做到了用“明白水”,交“放心钱”,且先缴费后灌水,可提高水费收缴率,解决管护费用不足的问题。
2.5 建立了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在农业水价改革中采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水利管理服务,以沙塘和联财水利站为中心,以信息化、自动化和远程动态控制用水量和智能计量为手段,建成水利站信息中心,通过信息化系统管理农业灌溉、智能预售水、远程计量监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情控制、监测和管理,做到了基层水利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为基层水利服务精准管理和自动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3 结语
围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明晰农业初始水权、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农业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通过“总量控制、定额供水、分类水价、计量收费、累进加价、协会管理、精准补贴、节水奖励”等改革措施,明晰了水权和农田水利设施工程产权,管护责任和经费得到落实,经营方式得到搞活,安全运行得到保障,效益得到发挥,解决了试点项目区农业灌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长期困扰隆德县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良性运行的关键问题,建立了农田水利设施工程长效管护机制,县委政府将全县涉水事务全部移交水务局管理,实现了全县境内水务和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了水务一体化进程,为今后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供水网络化打下了基础,为全县推广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 冯广志.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0,10(8):26-32.
[2] 水利部:进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J].农村工作通讯,2014(4).
[3] 孙亚武.对建立农业水价成本补偿机制的思考[J].陕西水利,2011(1):160-161.
[4] 雷波.我国农业水价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08(9):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