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名毅等
[摘 要]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安排,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多层次教学,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分别开设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可增加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本科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 多层次 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4-0168-02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引导学生从基础医学走向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医学学科。实验教学是病理生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加强和巩固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近年来,我校已经开设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检验学、影像学、护理学等十几个专业,不仅有四年、五年制本科生,还有三年制专科生、留学生、成教生等。病理生理学是大部分学生的必修课,教师使用单一版本或模式的实验教学,已不能满足多种专业和层次学生培养的要求,现有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还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培养目标。因此,探索和实践针对不同学生培养目标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也就是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传统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是以教师讲授示范为主,学生只需要按实验教材或多媒体课件完成实验操作即可。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很容易产生惰性,不会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同时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新的意识和通过实验探求知识的欲望。[1]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也不能满足现代病理生理学教学的需要,故改革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以适应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是势在必行的。
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还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制学生的培养目标。这种“因材施教”的现代教学模式,并不会过多的消耗学校教学资源,反而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医疗卫生人才。[2]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多层次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对于三年制高职学生只能开展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已经超出他们的学习范围;四年制非医学专业学生则开展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才能达到培养目标;五年制医学专业则需要开展以基础性实验为基础、综合性实验为平台、探索性实验为目标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新模式,以达到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标。针对我校多层次的学生状况,必须通过构建不同层次的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基础上,很好的提高学生思维、应变、团结协作及创新等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病理生理学实验多层次教学的实践
我们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和改进,提出了以五年制临床专业本科学生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为基本框架,根据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培养目标要求,建立了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利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条件进行个性化培养,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三年制高职学生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模式
我校三年制高职开设有护理、助产、检验、影像等专业,高职学生在校学习只有两年时间,医学基础学科的学时也相应减少。这些高职专业的病理生理学理论课时为16~20学时,实验课只有6学时,因此高职学生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以基础性实验为主,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示范为主。我们根据学校培养方案的要求,重新编写高职专业病理生理学实验教程,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基础性实验,使学生对实验课感兴趣。肺水肿和缺氧这2个经典基础性实验是三年制高职学生的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课使学生学会了基础实验技术操作(大小鼠捉拿、麻醉、放血处死、采血等)和实验指标的观察(肤色、呼吸、病变器官等)。这两次实验课只是涉及一些单一因素、单一观察指标的实验,在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内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学生通过基础性实验巩固了理论课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还能训练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此外护理专业高职学生通过使用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验动物发病过程中的机体体征变化,以达到强化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于他们进行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和将来的临床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3]
(二)四年制本科专业学生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模式
目前我校开设四年制本科专业包括护理、药学、检验等多个专业,病理生理学是这些专业的必修课。这些专业学生已经完成生理学、解剖学、药理学等基础课程,因此对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内容要求更加高。我校对这几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工作能力。因此病理生理学的学时也相应增加,理论课课时约为28学时,实验课是18学时。在病理生理学的实验教学中,不仅只有前述的两个经典基础性实验,还增加了休克、肝性脑病等综合性实验。学生通过前两个基础性实验掌握了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动物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而综合性实验则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综合性实验内容包含多个章节的知识点,实现学科内或多学科理论知识的相互渗透,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失血性休克实验为例,首先需要用到解剖学的知识来寻找颈总动脉和肠系膜微循环,然后需要用生理学知识来解释血压、心率和呼吸的监测,最后用病理生理学中休克、缺氧、心功能不全和肺功能不全等章节的理论知识来解释失血性休克的整个疾病发生发展过程。通过综合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验兴趣,在实验动手、观察和思考能力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综合性实验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在实验中能够多角度的观察和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其进行理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整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4]
(三)五年制医学专业学生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模式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预防医学等五年制本科学生是我校的教学主体,病理生理学是这些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也是必修课。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基础医学和专业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初步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能力,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发展潜能,为学生以后继续深造打好基础。根据我校培养方案的要求,病理生理学的理论课为36学时,实验课有36个学时(包含18学时的机能学探索性实验)。经过18学时的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理解病理生理学综合实验中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和运用。在此基础上,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预防医学等五年制医学专业学生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探索性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师讲授基本知识和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答辩,学生开展实验研究。首先,教师讲授探索性实验的概念、特点、目的及意义,并结合个人科研经历介绍医学科研实验设计(即探索性实验)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包括科研选题、提出科学的假设、设计出详细的实验方案、用实验方法进行验证假说、数据统计分析、总结撰写科研论文等,强调探索性实验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其次,每个小组根据实验室提供的条件选择研究方向,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询国内外专著、期刊和互联网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认真分析文献资料,小组讨论后逐步形成实验的主题,并写出详细的探索性实验设计方案,通过课堂答辩,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对实验方案提出问题或建议。最后,每个小组的学生根据探索性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教师对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指导,起辅助作用。实验中学生要做好实验记录,根据实验结果按照科研论文的格式要求撰写论文。这些专业学生的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报告、实验考试、探索性实验方案与论文等。
在保证完成病理生理学学习的基础上,我们鼓励部分学习成绩优秀、有精力和兴趣参与科研的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学校的导师组,参与病理生理学教师的科研课题组,提前接触和参与科研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申报校级和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展更加深入的科学实验研究,及时总结撰写科研论文参加学校的大学生科技论文大赛,以丰富我校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
三、开展多层次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体会
开展多层次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学制学生的培养需求,应建立不同层次的“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体系,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相融合的目标。通过多层次教学打破以往实验课中教师“一种模板”教学和学生 “依葫芦画瓢”学习的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实验教学体系。此外,教师在适应和开展新的教学体系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最终达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目的。
[ 注 释 ]
[1] 张燕,蒲丹,吴立玲,等.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1):29-32.
[2] 倪菊华,张燕,蒲丹,等.北京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444-447.
[2] 李速.生理学教学中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华护理教育,2011(1):42-43.
[4] 高洁,李日著.如何提高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效果[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4):574-575.
[5] 赵爽,蒙山,朱名毅,等.浅论病理生理学教学与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2(7):65-66.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