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探索与思考

2015-05-30 21:20:53张满锋
中国市场 2015年39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策

张满锋

[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任务,体现了我们党高度重视传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立场和态度。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9.120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活态记录和保存物,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的当下,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使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发扬光大,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时代任务。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山东模式”

山东是我国文化大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文化底蕴厚重,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山东人民创造了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山东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8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173项,位居全国第二位,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555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0名,省级传承人333名[1]。其中济南葫芦雕刻、鲁派内画、淄博刻瓷、潍坊风筝、潍坊布玩具、胶东花饽饽、肥城桃木雕刻、莱芜锡雕、菏泽工笔牡丹等闻名中外。近年来,山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推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在了全国前列。

(1)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扎实高效。2006—2009年,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山东开始了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后共投入专业普查人员12万人,动员社会力量和志愿者参与普查120万人,组织了近两千个普查小分队(组),在全省集中进行地毯式、拉网式的普查活动,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据初步统计,普查期间,全省共上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106万条,实地调查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4万项。共调查文字记录4999.7万字,照片近7万张,影音材料15.2万小时,共收集各类实物3.49万件,电子资料35.3TB。[2] 渔鼓戏、阴阳板、山东落子、火狮子等一大批项目重见天日,莱芜梆子、牛郎织女的传说等一批濒危项目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扶持。

(2)非遗系列展示宣传活动丰富多彩。每年利用 “文化遗产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出、讲座、论坛以及咨询服务等活动。举办了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交易额均突破400亿元。邀请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部分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展、参演,采取实物展示、图片展览、多媒体演示、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制作等形式,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产生了诸多积极效果。

(3)基础资料及理论研究成果收获颇丰。组织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整理、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品相关资料近百部,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集》 受到海内外普遍好评。搭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硬件和软件平台,统一对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进行管理,包含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全省非遗普查所获得的普查线索表、项目调查表和相关图片、音视频资料等;二是省级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资料;三是传承基地、传承教学基地等保护载体的申报资料;四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集》中大量的音像制品;五是尚留存在各保护责任单位、企事业单位、个人,包括相关博物馆(陈列室、展示馆)、档案馆、图书馆中的大量文献、图片、音视频资源。

2 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我国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做了大量卓尔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要清醒看到,还有一些瓶颈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制约着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山东和全国一样,同样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1)“非遗”依赖的生态系统难以为继。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是人类在文明进化过程中,不同族群为了适应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外部环境所作出的适应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与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的冲击,“出现了‘非遗消亡数量增多、消亡周期缩短、消亡速度加快等问题,甚至出现了保护速度不及消亡趋势的尴尬局面”。

(2)“非遗”自然传承制度面临较大冲击。在传统农业社会,欠缺发达的市场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脱离辛苦劳作的农业生产、成为“手艺人”是许多年轻人的生存之道,他们秉承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的传统理念,原意从事“非遗”技艺,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生力军。

(3)“非遗”保护和传承投入不足问题突出。我国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居民文化消费水平逐年提高,但 “非遗”消费水平增长相对较慢,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企业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即便进行开发,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少数地区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传统艺术,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

3 “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历史、地理、宗教、人文、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知识和价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以及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大众的广泛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发挥组织引导作用。从当前我国社会政治体制看,政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导,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管机关和责任部门。各级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非遗保护利用整体规划,加强对工作的统筹和指导,完善保护利用责任分担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严格界定不同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2)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多元协作的合力。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终极意义和价值体现在为社会所理解、接受和传播,完成其陶冶和充实民众的思想情操和精神世界的使命,否则,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培养社会各界以及普通民众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意识和参与热情,做到群策群力、各施所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回归民间。

(3)加强传承人培育,形成合理人才梯队。当前,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趋于老化,许多项目甚至面临着传承后继无人的断代威胁。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传承人尤其是老龄化、难以产业化发展项目传承人的物质帮扶和精神尊重,进一步加大物质资助力度和资助范围,鼓励和支持传承人进行广泛的传承研习活动,借鉴日韩对传承人授以美誉的经验,尝试给予不同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不同的荣誉称号,增强传承人的自我荣誉感和受尊重感。同时,激发年轻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年轻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留得住、安下心,消除由于传承人老龄化可能导致的传承断代。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报.山东庆祝第十个“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纪实[N].中国文化报,2015-06-19.

[2]山东省文化厅网站.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规划[EB/OL].(2013-09-06).http://www.sdwht.gov.cnhtml2013/qzlxzgcs_0906/10955.html.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东方教育(2016年21期)2017-01-17 18:50:08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艺术评鉴(2016年19期)2016-12-24 09:08:15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8:03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1:26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15期)2016-06-30 11: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