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

2015-05-30 21:20:53鄢鹏
中国市场 2015年39期
关键词:股权结构内部控制

鄢鹏

[摘 要]企业的快速发展既依赖于管理者素质等主观因素,又离不开内部控制等客观制度的设计。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障企业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促进企业长远发展。而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诸多因素中,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巨大。本文分析重点为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在基本阐释了内部控制理论、股权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股权结构影响内部控制的作用原理、作用路径、不同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差异。

[关键词]股权结构;内部控制;影响差异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9.035

1 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

《基本规范》和《应用指引》中指出,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系统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五部分内容。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发挥效用的环境基础;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势必会面临来自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不利风险因素;控制活动是为保证管理层决定得到有效落实,公司需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信息及时完整收集与流畅沟通是员工确实履行好各自职责的保障;合理监督可以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有效的运行,经授权人员通过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运作情况,以及时发现企业管理缺陷,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系统的五大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和根本条件;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是系统的关键核心。监督是内部控制系统科学合理、运行有效、不断完善的关键保障。

2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2.1 内部因素

2.1.1 公司治理因素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都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严密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防止腐败和舞弊,实现内部控制效益最大化。

(1)董事会、监事会因素。董事会和监事会处于企业管理高层,具有较大的决策和监督权力。二者职权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例如,董事会经常召开会议商讨公司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监事会及时上报发现的违规舞弊现象都有助于内部控制有效性。

(2)股权结构因素。股权的集中程度、公司产权归属、股权制衡度等的不同都会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运行产生影响。例如,股权集中程度高的公司,股东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关联程度也较高,股东就有更大欲望和权力去管控公司,会采取更为频繁地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极力提高公司绩效,从而促进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发挥。

(3)内部组织因素。良好完善的组织机构有助于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有效贯彻执行。例如,在公司内部设立审计机构用于监察企业的财务活动,有助于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有效改善并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

(4)管理层激励因素。管理层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有效实施的最直接保障。激励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信息披露因素。企业对外披露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有利于接受多方监督,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尽早发现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改进;另一方面,披露的信息对于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都是了解公司运营情况的必要的信息,有助于建立投资者和被投资者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

2.1.2 企业特征因素

公司的类型多样,内部组成和经营环境也千差万别,不同公司具有不同的内部控制措施,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千篇一律。具体来说,企业规模大小、所处发展阶段、财务实力、行业特征等都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影响。

2.1.3 管理层素质因素

管理机构是内部控制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而管理员则是最直接的操作者。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优秀的个人品质、广阔的眼界的管理者将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和推动者。

2.2 外部因素

2.2.1 政策法规

国家对于特定行业颁布的各种规章制度、法规要求是企业面临的主要外部环境。法律法规一方面规范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对经营的合法合规、内部控制披露等方面提出强制要求;另一方面国家对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有规范指引,对特殊行业、重点领域也有优惠扶持政策,企业应该抓住大好良机,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制定符合公司长期利益的内部控制制度。

2.2.2 中介机构特征

审计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定期被企业聘请从事企业客观情况的审查评价,出具真实客观的审计报告,及时准确反映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良好声誉的审计机构会为了扩大事务所的行业声誉,对企业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从而有利于企业有效改进内部控制;同样,审计意见的好坏也会直接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

3 股权结构与其他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的关系

股权结构作为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影响因素中公司治理因素里的一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对内部控制的实施、其他影响因素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股权结构对于董事会、监事会等管理层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股权结构的健全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公司的内部组织架构。

企业特征因素和政策法规因素从宏观上对企业股权结构的设置产生影响和制约,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

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重大。股权集中程度高的企业,一般存在控制性的大股东,经营者与股东的利益比较一致,这将有利于减少委托代理管理的成本,激励并提高公司经营业绩。

是否国有控股、不同性质股东的持股比例、是否混合产权结构、股权集中程度等因素都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密切相关。只有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发展情况、与内部控制系统相配套的股权结构,才能真正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4 不同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差异

4.1 股权结构的不同类型

虽然股权结构概念的提出已有很长时间,然而关于股权结构的分类方式目前却没有统一说法。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角度:

4.1.1 按股权集中度进行分类

股权集中程度主要是通过股东持股比例来衡量的。最主要的还是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这样可将股权结构分为三类:一是高度集中的股权,公司中存在持股比例大于50%的绝对控股股东,具有绝对的发言和决策权;二是高度分散的股权,公司中两权分离,多数股东的持股比例在10%以下,没有绝对的大股东;三是绝对控股股东和大股东并存,即公司股份的比例维持在10%~50%。

4.1.2 按股权构成进行分类

即各股东集团的持股比例,这里的股东集团既可以是国家股、法人股,也可以是社会公众股、机构股等。按照剩余收益索取权又可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控制权不可竞争,这样股东就可以按照意愿对公司管理层实施合理控制,另一类是控制权可竞争,这种情况下,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权力会受到削弱。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选取股权集中程度一种角度,来具体分析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4.2 不同股权结构对企业内部控制影响的差异

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中,控股股东为了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更好地控制公司的经营管理,会派出一名利益代表出任董事长或总经理,这样一来,公司的所有钱和最高经营权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可以适当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的出现,但同时也有高层腐败、牺牲小股东利益的风险。当前我国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法律还不够健全,一旦权益被侵占,也没有有效的挽救措施。在控制股东没有直接委任总经理的情况下,绝对性的控制股东往往会利用自身的监督职权,对经理层实施强有力的监督,及督促其有效履行自身职责,维护股东利益。这种情况下,经理层行为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经理层实施经营管理活动时也没有被收购的后顾之忧,企业内部控制可以得到高效运行。同时,高度集中的股权更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员工为企业努力奉献。一系列数据显示,高度集中的股权也会加大市场收购成本,增加了并购的难度。如果公司最大股东的素质和人格较差,有可能会通过不正当交易以公司为担保冻结公司的资金、或者私自分享公司资产等。

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中,每个股东的持股比例都较低,话语权薄弱,每个股东都无法掌握绝对控制权,所掌握的信息也不全面,他们往往怠于行使自身权利,而完全依靠经理层的管理行为,这样一来,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产生负面作用。经理层的行为没有受到有力的监督,存在以权谋私损害股东利益的风险,这种“内部人控制”现象将严重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这对中小股东是极为不利的。

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是一种折中方式,所以优点和缺点皆有,但是又没有以上两种极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股权模式。这种股权结构下,各股东的持股比例差距不是很显著,会形成良好的相互制约、平衡牵制的关系,每一个股东都有意愿和能力去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行使权力对管理者实施有效监督,这种局面下的公司治理较为复杂。经理层不再由某个股东委派,而是采取民主公平的方式从各持股股东中选出,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可以激励股东更好地表现。此时,公司的经营和监督间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制衡机制,有效避免了股东的非理性行为,极大地促进了内部控制的良好运行和有效性的充分发挥。由于股东间的持股比例相差不大,要想获得更大利益,只有通过股东的积极参与管理、加强对公司的监督、健全各项体制制度,才能促使公司业绩得到提升,而且,这种情况下监督收益一般高于监督成本,股东是有利可图的。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还可以使第二集团股东可以在公司经营不佳时发挥监督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通过重组董事会、更换经理层等方式扭转局面,维护公司利益和股东权益。所以,此种股权结构对包括中小股东的利益在内的全体股东都是有利的。

5 结 论

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发现股权结构作为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运行的基础,分别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全体员工四个路径作用于内部控制,且不同类型的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存在差异。高度集中和高度分散的股权机构都不利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充分发挥,无法维护中小股东的权益,而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则最有利于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朱婉昀.B公司内部控制研究——基于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2]王红翠.股权结构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4).

[3]唐明.L公司内部控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猜你喜欢
股权结构内部控制
万科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分析
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风险承担的关系研究
智富时代(2018年8期)2018-09-28 00:12:34
互联网形势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07:30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56:52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05:09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3:56:37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4:08:22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终极股权结构、分析师跟进与股价同步性实证研究
股权结构与信息透明度相关性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