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珊 张胶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得到了越来越多院校和大学生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在这样的潮流中蓬勃发展着,并有其自身的特点,且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发挥了不可忽视的育人功效。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 大学生志愿 服务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4-0132-03
一、志愿服务简介
志愿服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国家19世纪初的带有宗教性质的慈善服务,随着时间的演变,西方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扩展阶段和规范阶段。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正处在蓬勃的发展阶段。
一般而言,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组织、志愿者个人利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善心、技能等资源,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行为,这也是一种服务社会公众生产生活以及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行为,可以达到改善社会的目的。
因为志愿服务是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有组织的行为,所以志愿服务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这四种特征。志愿服务提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理念,在这志愿服务精神理念里面,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友爱精神是提倡志愿者要平等尊重,欣赏他人,有爱无碍,与人为善,互助精神表现为互相帮助、助人自助,进步精神体现为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既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与此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
自共青团中央1993年12月提出组织“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志愿服务便蓬勃开展起来,全国高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逐渐成为志愿服务队伍的重要力量。志愿服务不仅是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更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领域越来越广泛,其触角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许多层面和领域,并对这些层面和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社会志愿服务,树立志愿服务意识,推动了我国的社会文明朝着和谐的方向健康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有效的载体,去发动和号召广大社会青年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中去。而在艺术类院校,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体是艺术类大学生,他们既具有一般大学生的特点,又有着艺术类学校学生的特殊性,他们秉承着志愿服务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并将自己的个性和专业特长融入志愿服务工作中,使得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其独特之处。
(一)参与活动的动机更单纯
艺术类大学生热爱艺术,追求艺术,在物质方面的欲望比较淡薄,他们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来自于内心想奉献他人、助人为乐的胸怀,他们内心觉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利用自己所学和自己积累的经验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会给他们带来满满的成就感。在奉献爱心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志愿者自我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提升,这些都与物质报酬没有任何关系。
(二)志愿服务范围更广泛
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呈现志愿服务范围广泛的特点,因为他们既可以参加普通高校学生所能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建设、扶贫开发、服务西部、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参与一些艺术类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美术馆、画廊展览等。
(三)志愿服务形式更丰富
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本身都具备一定的艺术功底,如绘画、舞蹈等,在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所学去为他人服务,服务形式丰富多样。如笔者所在的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学生志愿者就经常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悦苗园教小孩子画画,去敬老院关爱老人时,他们不仅能陪老人聊天解闷,还为老人献上歌曲和舞蹈,志愿服务形式丰富生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志愿服务参与随意性更大
艺术类院校学生由于自身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和本身追求张扬的个性,因此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想象力更加丰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感性思维比较丰富,自我意识较强,喜欢尝试,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做事,这些在志愿服务方面也同样有所体现,他们往往更愿意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志愿服务,参加志愿服务的持续性也不够,志愿服务参与的随意性比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大。
三、志愿服务对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育人功能体现
(一)有利于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定型的至关重要的阶段,形成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他们毕业之后踏上社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由于受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和受不良的网络文化环境的侵蚀,以及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本身追求张扬个性的特点,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上更容易走偏,而影响到今后的人生发展。
而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互帮互助和团结协作,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们感受到奉献助人的意义和快乐,这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效应,也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比起课堂上理论抽象灌输的形式,志愿服务活动给艺术类大学生们带来的感受会更加直观,而且这种感受能够更加深入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对人生对生命对外在世界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的分析和规划也因此会更加理性,从而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理论教学无法比拟和替代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育人功能。
(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简单而言,就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主观认可,并体现于客观行动上的遵守、执行。它包括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的行为规范、独立的人格精神以及善待生命社会的慈悲胸怀。
而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是有所缺失的,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在待人接物中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自身缺乏自律性,纪律观念淡薄,时间观念不强,生活作风懒散,不关心时事政治,缺乏集体主义精神,自我意识膨胀,社会公共意识失范,如不爱护公物、考试作弊等,这种公共精神的缺失将影响到他们在校期间的成长成才和步入社会后的长远发展。造成艺术类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艺术类专业的特点是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要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创造性和随意性也比较大,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从灵感到作品成型通常都是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对教学成果也没有绝对的统一考核标准,导致他们的个人本位主义较厚重,缺乏集体主义精神,散漫而又喜欢标榜自我和张扬个性。其次,艺术类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生活衣食无忧,在家里基本上都是被长辈宠着惯着,导致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较少顾及他人。再者,艺术类大学生对艺术专业的学习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习艺术就应该是绝对自由的,不应该受到外界的一些约束等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公共精神的缺失将严重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立足和长远发展。
而志愿服务活动,则为艺术类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艺术类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招募和培训过程,可以感受到自身懒散的生活作风和志愿组织对志愿者的要求格格不入,并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其他志愿者的规范行为和良好表现,从而促使艺术类大学生自觉改变自己,自觉遵守志愿组织的规章制度,自觉增强自身的纪律观念、组织观念和时间观念,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亲自感悟,能深刻理解和体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让他们从狭隘的个人中心主义走出来,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懂得珍惜自身以及感恩家人的养育之恩和学校的培育之恩,并主动去关爱身边的人和回报社会。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身心进行洗礼和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行为进行重塑,进而起到培养和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公共精神的育人功效。
(三)有利于丰富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经验
都说大学是一座象牙塔,那是因为在大学里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不多,很多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仍延续着高中的三点一线模式:学校、食堂、宿舍,待到快毕业和就业的时候才感叹和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以积累社会经验,这个现象在艺术类院校也同样存在。而志愿服务活动则可以弥补这样的缺失,艺术类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直接接触社会,亲身体验社会上的人和事,有利于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拓宽自己的视野范围,丰富自身的社会经验,有益于促进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提高,为毕业后进入社会的人生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有利于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能力水平
艺术类院校的教育方式仍以课堂的理论教育为主,艺术类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弱,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不够的。而志愿服务活动则为艺术类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实践平台。在传递爱心传播文明的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与人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还可以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他人的能力,与此同时,艺术类大学生还能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和实施过程中,从志愿服务活动本身,从其他志愿者身上,从服务对象身上学到新的东西,收获新的知识,从而有利于增长自身见识,并大大增强自信心。志愿服务活动对艺术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能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有助于他们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将自己所学更好地运用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让自身能力水平得到更多的提升,进而形成一种有益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志愿服务对于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教育意义,艺术类院校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去,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不易,收获被肯定的感动,磨炼自身的意志,锻炼自身的才干,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身更多的光和热。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霞.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2013(4).
[2] 张晋.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管理机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2010(13).
[3] 刘天.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感恩教育[J].黑河学刊,2010(5).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