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桂存
【摘要】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学习兴趣是学习者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而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数学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初中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是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增强数学教师的课程能力,提升学生成就感以及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数学;知识;学习兴趣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对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至关重要.皮亚杰认知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初中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数学学习兴趣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大脑活跃程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是提高初中数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淡薄,学习动机主要是外部动机.本文旨在分析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因素,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策略.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淡薄的原因分析
据一项关于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对成功的态度、内在动机等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影响很大;不少同学自信心较低,内部动机不明确;许多学生上数学课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安排、是一门主课、考试、父母重视等.这样的学习活动是被动的、外界强加的,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笔者认为,此现象背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片面强调基础知识,忽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人的发展需要分为两种:人的生存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人的发展需要以人的生存需要为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一些数学教师认为,人的第一要务就是‘认识.让学生通过对课程知识的认识、掌握来进一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为将来改造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讲,某些教师注重学生如何更加有效地复制出课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阻碍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例如,某些数学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重心问题时,给学生讲解并证明了有关重心的一些数量关系,但并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三角形的重心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所在,即忽视了对课程知识与学生之间意义关系的关注,那么就更不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由于教师的忽视,最后也会变得淡薄甚至消失.
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中考便成为初中生的心理指挥棒.现在的初级中学基本都设有周考和月考,而这些考试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然周考和月考则是学生的短期目标,为了考试而学习.很少有同学考虑到自己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及如何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长此以往,“学将不学”.
(二)教师缺乏相应的课程能力,阻碍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形成
课程能力是指教师具有的、基于课程知识与技能的、直接影响课程活动运行及其成效取得的能动力量.随着心理学的发展,部分数学教师意识到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教师没有足够的能力正确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甚至有时产生副作用.为了不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倦怠,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将动画插图引入课件中.众所周知,青蛙只有对动态的事物才会反应敏捷.同理,动画插图冲击学生的视觉,分散了学生对课堂知识和教师引导的注意力.这种教学着实有了兴趣,但兴趣“歪了”.
再者,就是所谓“教”的游离.这种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讨论,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学生讨论主题偏离教学任务,教师在精神上和心理上无法收回,即教师在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方面缺乏应有的实质性介入,教师成了存在着的“局外人”,不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是课程能力的要素之一,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因素.数学学科素养涉及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精神与态度等方面的内容.教师隐喻中的“桶论”告诉我们,教师应具有广袤的知识.针对于数学教师而言,数学教材、数学家、科技等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和积极态度是必备的,否则,课堂上,教师只会“照本宣科”,无法扩展和升华知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旦脱离实际,在生活中便找不到“源泉”,自然就不能引入“活水”,那么数学课便显得单调、乏味,学生也只会为了做题而做题,更无从谈起学习兴趣.再者,学生从数学教师那里感受不到知识的包罗万象,体验不到数学知识的神秘与奥妙,会影响他们数学学习兴趣的形成,最终不利于他们数学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磨灭”学生自信心,阻碍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形成
自信心源于坚实的知识基础,是学生的心理基石.学生的学习自信和热情与教师的关心和注意成正相关,但教师往往不会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学生基础差加之不受教师重视,造成其心理不稳定,缺少强大的心理支撑,学习自信心易受影响.心理基石被打破,时而久之,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得过且过”等心理,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当今,虽然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但主要途径依然是学校教学.很大程度上,学生依然渴望从教师那里获取答案.因此,如果教师屡次在预定时间里都无法如约解答学生的问题,那么学生便会产生消极情绪,即学生认为不受教师重视,导致学习兴趣逐渐淡薄.
二、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相关措施
当前,新课改在全国范围进行,新的数学课程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也不再只是会解多少“规范”的数学题,而是能否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能否应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改变数学教师片面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观,使其认识到学习兴趣对学生的重要性
组织数学教师学习心理学有关知识,使其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到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因为,在心理学上,兴趣是学习动机重要因素之一.“思维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好奇心是兴趣的源头,它激发人的主动性,是学习上的内驱力,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一旦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被激发,就会主动去深入到数学领域进行学习.在主动进入到数学领域的过程中,学生大脑会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公式等知识进行建构并转化为自己专门的图式加以内化吸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数学技能.
(二)增强数学教师的课程能力,使其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导师,首先要有多方面的知识.除了数学学科知识,还应具备教育学、人文、科技以及其他科学知识.数学教师可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数学论坛、数学远程教育、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和专家交流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数学学科素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教师是拥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人,增加学生对教师的敬佩指数.教师自身散发的正能量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
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此提高课程的运行力,不至于教师在学生讨论时成为存在着的“局外人”.
(三)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
需要和期待是兴趣的基础.学生有期望并能够得到满足,便会增加相应兴趣.根据皮亚杰认知阶段理论,初中生的思维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阶段.期间,学生有追求更深层次知识的需要和期待.维果茨基将儿童发展水平分为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或同伴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潜在水平.教学要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提升,满足学生追求更多知识的渴望,使其体验到自己在学习中有所提高,有所成长,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由此,可避免学生由于自信心低下而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平时注意、问卷以及和学生交流等方式去了解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惑,以便给予正确引导.
利用成就动机理论提高学习兴趣.根据动机理论,对于获得成就的期望动机大于避免失败动机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布置一些中等难度的题目;对于避免失败动机大于获得成就动机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布置一些低难度或者高难度的题目,选择容易的可以避免失败,选择难的,即使失败,也会有理由,从而减少挫败感.从这个层面上讲,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具体是属于哪一类,进而相应的设题,至少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难度中等的题目,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
教师布置题目要难度适宜,尽量避免学生获得习得性无助.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有关小狗受到电击的实验表明,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动物产生无助和绝望情绪.同理,教师经常教授的内容过深,布置的题目过难,最终会使学生感到绝望和无助,从而失去学习的勇气和兴趣.
对于在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来讲,将成功归因于能力,会大大增强完成新学习任务的自信心,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对于没有取得令他本人满意的成绩的学生,将失败归因于环境、心情等因素,避免使学生产生低能低智力的心理.因为消极的归因往往会瓦解学生的斗志,导致学生对学习活动失去信心和兴趣.
(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其学习兴趣
成功属于有预期有准备的人.学习者有准备而且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无活动就会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其活动也会感到烦恼.学习不仅仅靠教师的讲授,还要有个人积极主动地探索.只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前预习,找到了困难,明白自己的需求,在听课时才会有重点,有选择,有动力和兴趣.
目标是方向,计划就是路线.计划是自我监控学习进度的手段,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所谓长期计划,就是根据最终目的制订的阶段性计划;短期计划就是根据每个阶段性计划,结合实际而制订的具体行动的小步骤性的计划.教师帮助学生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订学习计划,锻炼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
知识学习包括三个阶段:知识的获取、知识的保持和知识的提取.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生对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因此教师在新授课结束后,不仅要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还要在适当时间内让学生回忆知识,加强记忆.只有形成预习——上课——复习——回忆——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才有助于知识积累、学习迁移、提高自信,这是培养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途径.
三、结论与启示
学生不同,兴趣不同,那么激发学习兴趣的方式和效果也不同.与初中学生朝夕相处的初中数学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加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提高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熙仁,庾艳昭,等.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1(8):33.
[2]钟启泉.课程知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田秋华.论教师的课程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1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