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婵珍
摘 要: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如年画、皮影、剪纸、民间玩具、风筝、花灯、泥塑、面塑等等,它们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悠久的传统。而在幼儿时期对幼儿进行民间美术教育,则可以开阔幼儿眼界、丰富幼儿知识,并促使幼儿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使幼儿在享受美的过程中萌发表现美的欲望。
关键词:民间美术;幼儿活动;欣赏兴趣
如今,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迅速,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民间艺术却开始远离人们的生活,如果我们再不加以重视,那么我们审美基因的重要源头就会因此丧失。所以,我们应当从幼儿开始就对他们进行民间艺术的熏陶,使他们对民间艺术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本文就以我国民间艺术之一——民间美术为论点,以幼儿为教育对象,对此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和论述活动。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经历,对如何在幼儿活动中有效开展民间美术教育这一论题展开详细的论述和研究,以供其他同仁参考和借鉴。
一、采用多种有效形式,激发幼儿对民间美术的欣赏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要想使民间美术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有效开展,首先就得想方设法激发幼儿对民间美术的欣赏兴趣。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可采用以下方法:
比如,幼儿都喜欢听故事,而我国的民间文学题材又比较广泛,如童谣、童话、神话传说等等,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民间美术教育时,我们可以将民间文学与其结合起来,通过给幼儿讲述与民间美术相关的故事,激发幼儿对民间美术的欣赏兴趣,并以此帮助幼儿深刻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
又比如,在我国的傳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节日,对幼儿进行民间美术教育。如春节的时候,我们可以对教室进行装点,如贴窗花、挂灯笼,然后在这喜气洋洋的气氛下,带领幼儿对窗花、灯笼进行欣赏,这样既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兴趣,又提高了幼儿对民间色彩的感知力。
二、渲染民间美术氛围,使幼儿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受到熏陶
教室是幼儿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为了使幼儿真切、深入地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我们就可对教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布置,使有限的空间变得具有生机和活力,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此,幼儿在民间美术学习过程中就会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比如,我们可以在窗户上贴上各种人物、戏曲、山水、花鸟鱼虫的剪纸和窗花;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挂上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故事图案,如西游记、神笔马良等;在区域角摆放一些用泥、木头、草、竹等制造的民间玩具,如陀螺、泥哨、布老虎以及一些泥塑和面塑;也可组织幼儿进行一次制作风筝活动,然后把幼儿制作出来的色彩鲜艳的风筝装饰在教室的主墙上……总之,我们要把教室这一狭小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把它布置得有条有理、美观鲜活,这样,学生在浓厚民间美术的氛围下,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艺术想象力。
三、进行巧妙有序的引导,促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低,所以,若是只让幼儿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单一欣赏,幼儿可能只感受到美术作品的色彩,
对其所表达的寓意却不能有效理解,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开展民间美术的教育活动时,我们必须对幼儿进行巧妙有序的引导,使幼儿既能获得充足、全面的民间美术知识,还能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比如,在组织幼儿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时,如果我们向他们提出问题,而且问题十分具体,那么我们就会使幼儿的观察思路受到限制,与他们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也有可能产生背离,久而久之,他们甚至会对我们产生依赖性,对美术作品不会有自己的判断。因此,在提问问题时,我们不可提出“画上有什么图案”“画是什么颜色的”这样比较直接的问题,而是问“你看到了什么”“还看到了什么”这样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然后让幼儿通过自主观察、自主研究、自主讨论,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样,幼儿不仅会对民间美术作品有深层次的体验和领悟,审美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
提高。
总之,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重视对幼儿的民间美术教育意义深远。所以,我们要让幼儿多接触那些美不胜收、具有极强乡土味气息的民间美术作品,从而开阔幼儿眼界、丰富幼儿知识,使幼儿在享受美的过程中萌发表现美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毕圣男.幼儿园民间美术教育内容的开发与利用[J].艺术教育,2012(11).
[2]黄海涛,王冰.幼儿民间美术教育自选活动设计方法[J].山东教育科研,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