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作用,提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技能大赛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076-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高职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由规模扩张转向以教学质量提升的内涵建设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职业技能大赛已越来越成为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为适应面向21世纪的挑战和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要加快培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的创新人才”,并对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观念,调整教学思路,从规模扩张转向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由原来注重知识技能传授,转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主动思考、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对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要适应社会需求,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第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由于我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探索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意识,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发展改革的需要。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规律的一定阶段的体现。传统的教育观念以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理论的传授,是对已知知识的重复,学生的学习目的是被动地为考试成绩而努力,缺乏对自己潜能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相对较弱。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是不相符的。
二、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动作用
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可以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逐步探索并思考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高职院校通过大赛渗透创新理念,在不断总结和完善大赛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着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使教学体系始终符合社会需求。
(一)职业技能大赛是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引领着高职院校根据大赛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跟踪调研,适时调整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设置、赛项规则、评比标准都是与企业联合设置的,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高职院校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如何制定,开设哪些课程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也可以更好地检验教学的水平。因此,职业技能竞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职业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职业技能大赛推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备赛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有较好的思考、动手、协作、创新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职业技能大赛更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追求更高的目标要求。职业技能大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竞赛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思考问题、设计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式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职业技能竞赛为载体,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水平,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更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解决,从而促进教学改革,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技能大赛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通过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可通过调整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课外创新活动等,营造校园创新的氛围,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政校行企联动搭建平台,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技能大赛由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举办,政府作为大赛的举办方,设立竞赛机构,统筹规划各级各类赛事。行业、企业参与竞赛一方面可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企业、行业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去,发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及存在的问题,增进校企交流和沟通,促使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出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实现“近距离”就业,减少企业培训成本。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影响下,主动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大赛的指导和裁判等工作,将企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带入到教学改革中。校企联动共同制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将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引入到教学中,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围绕课程理论展开教学,理论课程教学结束后再辅以实验或实训,进行技能的训练。职业技能大赛引领着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方向。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衔接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内容、评分细则等,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采用案例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职业技能大赛项目是按照行业标准,紧密结合企业实际设计,在仿真环境下进行的,对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强化技能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以职业技能大赛考核内容和要求为驱动,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是紧扣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设置的,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检验教学水平,选拔技术能手。高职院校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可以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关注市场需求,把握领域设计赛项,选拔技能强手,这有助于高职院校全面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企业的新工艺、新理念、新设备、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进行专业建设改革,构建符合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近距离的就业。因此,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有效推进专业结构优化与课程体系建设。
(四)建立与职业技能大赛相匹配的教学团队,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职业技能大赛在检验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是一次对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一次考验。一方面,职业技能大赛要求指导老师在对赛项理论、技能等要求透彻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这就要求老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素质以及本行业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技能大赛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好地与兄弟院校交流的平台,推动了教师积极参与到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或自身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可以更好地促进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开设讲座、专题报告,或与专业教师合作,共同分析比赛项目和要求,共同担任比赛指导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发挥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各自的优势,各司其职,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推动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理连,刘晓梅.现代职业教育下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的协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1)
[2]尹贤哲.浅析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才智,2014(8)
[3]余伟兵.职业技能竞赛引领高职实践教学改革[J].鄂州大学学报,2014(10)
[4]徐媛媛.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人才培养[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8)
[5]刘忠.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促进作用的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6]单银丽,杨文领,沈莹.职业技能竞赛引领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
[7]熊丽华,毕万新.以技能大赛为载体引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4(6)
[8]欧阳恩剑.浅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特点及要求[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9]张陈,肖楠,郭维城.应用技能竞赛反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0(7)
[10]谢志伟. 以技能竞赛为载体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福建电脑,2012(11)
【作者简介】伍咏晖(1973- ),男,广西宾阳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编 吴 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