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单招生源情况,从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结合“单招生”人才培养方向对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设计及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单独招生 高职 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059-03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由教育部批准,开始从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进行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现已推广到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和一般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已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一种重要渠道。“单招”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种自主招生模式,部分志向就读职业院校的考生有效的从高考“独木桥”上分流,按照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发展趋势,单招生很快将成为在校学生的“主力军”,然而单招生和普招生在培养上存在截然差别,从高职的教育教学体系来看,单招高职校尚未对这一趋势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特别是对国家/省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来说,刚建立示范不久,单招改革的突如其来,生源质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严重地冲击了原有的教学体系,如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教学质量,针对“单招生”重构课程体系是单招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单招生源分析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和普高招生虽都是面向高中应届和往届毕业生,但单独招生考试由单招院校自主命题,从近年的各单招院校命题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基本文化素质、职业潜能、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等测试模块,综合测试的题量、测试科目、测试时长都远少于普通高考。单独招生往往更侧重于考生职业发展潜力的测评,对文化基础的要求很低,导致目前绝大多数参加单独招生的考生多是文化基础差的考生,据不完全统计,单招考生的文化水平大概相当于高考成绩在专科线上下的水平。因此,单招生和普招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偏长、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截然差别。
据调查统计,根据专业和调查内容不同,单招生和普招生的生源素质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单招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综合素质方面,单招生在思维活跃度,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好。第二,单招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特别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单招生实践能力明显强于普招生,他们的创新思维比较活跃。第三,单招生文体才艺方面较突出,通过各种文体活动(如文艺晚会、运动会等)和参加社团表现明显反映出单招生在文体才艺特长上强于普招生。第四,单招生文化基础较差,特别是英语和数学基础差,在理论课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程教学难。第五,部分单招生存在自卑心理,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学习迷惘,迟到、旷课、厌学现象较多。第六,单招生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专业基础,而一部分专业基础差,增大了教学难度。
二、单招学生人才培养定位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就业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专业人才培养首先必须明确的方向,高职教育是基于职业的“定向”教育,以适应社会职业化人才需求,着重培养从事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因单招生在生源素质特征与普招生的差异性,在人才培养定位时更要具有针对性(见图1)。
第一,针对单招生进行详细的职业需求分析。单独招生属于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行为,考生在选择时已具有强烈的从事职业培养和职业发展的倾向,在进行人才培养定位时,要分析单招生的特征和职业发展潜力以及单招生适合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以制定切实适合单招生的职业培养目标。
第二,根据单招生的职业培养总体目标,细化具体的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和德育培养目标并制定可行的实现策略。在教学设计环节对职业技能培养实施知识的编绘、归纳分析和迁移设计,打破原有相对分散的学科式的课程教学方式,知识以够用为主,辅助技能教学,融入技能训练环节;在教学设计上,突出职业意识和德育培养,培养单招生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兴趣,并塑造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
第三,对单招生人才培养实施专门的实施评价方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培养方案的制订进行循环式的计划、实施、评价和修正。
三、重构课程体系结构,突出职业技能训练课程
课程体系构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基础和保障。从对单招生学习能力和兴趣倾向来看,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更侧重于职业技能课程的设计(见图2)。
(一)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相吻合的课程体系
高职“单招生”在实践教学环节表现出更高的活跃性和可塑性,“单招生”培养直接面向职业与就业。然而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仍体现出较强的学科本位思想,理论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很大比例,“单招生”在学科性课程学习中表现“吃力”。因此,针对“单招生”更应侧重于将必需的学科知识融入到实操环节中,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单招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保证其职业能力培养需求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注重个性化人才培养,打造刚柔相济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在进行单独招生时,偏向于选拔有特长的考生,即所谓的“偏才、怪才”。针对这类学生,其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偏向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走“偏门”,这样既适合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若能有效迎合其特点,因材施教将更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也就是说“单招生”的培养更宜培养“偏才”,而非“通才”。
一个专业领域有其通适性的能力需求,也有其个性化能力的需求。每一个专业若根据该行业岗位设置可细分若干专业方向,而这些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时是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特长进行选择性培养的。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根据行业职业岗位基础能力需求构建“刚性”课程;根据具体岗位个性化能力需求构建“柔性”课程,通过构建“刚柔相济”的课程体系来培养更适合“单招生”的职业能力。
四、重整课程内容,注重职业道德与素养培养
目前,高职类课程内容在设计时仍存在知识点罗列、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等弊端,对于学习基础差、理论学习能力薄弱的“单招生”的来说,既不易于教师教学授课,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针对“单招生”必须打破原有课程内容设计的思路,真正基于工作实际过程或项目实施环节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删除一些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理论内容,将必要的知识点带到实践环节,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见图3)。
在教学方法上,改革现在较普遍的被动式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如采用项目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运作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通过收集企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从真实的企业运作案例中得到启发;采用影视媒体教学方法,收集与教学相关影视片资料,通过发挥媒体影视片的教学优势,增强感染力;采用现场教学方法,将课堂搬入实习实训基地,走近企业,贴近实际生产,等等。通过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改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索,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采取职业化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单招学生
“单招生”本身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欠缺等现状,在对其进行学习评价时,需要从培养对象的特征和培养目标出发,充分考虑其职业化能力培养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传统的卷面问答式的理论测试很难在单招生学习测评时呈现好的成绩。“单招生”的培养更倾向于全职业化的培养,在采取评价方式时,应更侧重于他们学习的投入、产出及全过程的评价。在学习投入环节,评价其知识、技能、职业规则等的掌握情况,;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其执行和解决问题的效果;在职业化产出环节,评价其职业意识、行为规范、职业技能的养成情况,综合评价“单招生”知识技能、应付职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见图4)。
【参考文献】
[1]张海珍.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学生特点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3(5)
[2]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3]姜大源.关于职业敦育课程休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作者简介】袁时雨(1980-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