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初中语文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课文都分成两类,即讲读课文(也就是精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也就是略读课文)。新课标对自读课文提出了十分明确的教学要求:“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测,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以配合讲读课文的教学,完成听说读写训练。”笔者认为,自读课文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素材,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捷径,更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试金石。从教材编排的体系来看,自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的知识迁移,是阅读能力的补充训练。因此,把握和选取有效的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对于促进讲读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不过,在教学自读课文的重要环节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放任自读,几乎不给必要的提示检查,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仅仅抓字词默写;一种是与讲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不分轻重缓急,削弱自读能力的训练效果,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探索改革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切实有效地组织自读课文的教与学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注重方法迁移,指导自读运用
在教授了讲读课文《童年的朋友》和《一面》后,总结学习这类文章的要点:通过感受课文中生动、形象、细致地描写,了解人物形象,进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上自读课文《我的老师》的时候,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大致内容,利用工具书和上下文自学生字、生词,教师适当进行辅导;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从蔡芸芝老师的七件事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老师形象?”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运用从讲读课文中学会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分组交流收获,集中评价;最后指导学生沟通课内外联系,鼓励学生在课外独立阅读。
二、课前自主质疑,课堂合作解疑
比如在学习课文《蔚蓝的王国》时,我让学生组成小组,就其中有疑问的地方设计成问题,过后大家一起交流研讨。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想象力真是无穷,他们的有些发现相当独到。我和同学们一起整合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场面相当活跃,有很多课堂生成,这也成了整堂课的亮点。
三、适时联系旧知,注重点拨启发
在指导自读课文时,可以启发学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具体理解其在当时的建构意义。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词语的解释,一段文句的理解,不要仅仅告诉学生一个答案,最好诱导他们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学生在学习自读课文时,教师还要善于点拨,比如学生在自读时,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其拓展知识面,联系以往所学,形成综合性研究学习。
四、巧用“学案”资料,突出讲练结合
对于每一篇自读课文,我都会精心设计一些类似阅读题的问答,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设计一些问答题,印成“学案”当堂发下。让学生按照考试时完成阅读题的速度来做这些题目。这样,有的放矢地训练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把握文章内容,达到以测试促进阅读。比如《多收了三五斗》,在学习了《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后,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在“学案”上我设计了这么几个版块: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方法指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透视人物精神世界、拓展阅读这些环节。这样,通过学习方法指导、通过前两课学习的积累、通过精心设计的环节和问题,让学生有了思考解题的“抓手”,有了自主学习的台阶。到达了在课堂上强化训练学生的答题思维和能力的目的。
五、善用比较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因为自读课文基本上都是安排在讲读课文之后,所以在自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把两者进行比较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比较的内容可以是课文内容、写作方法或者阅读体会等等。如八年级下的《孔乙己》《范进中举》两篇小说,都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我引导学生从写作时代、主人公的遭遇、主人公周围人物的态度、表达方法等角度去思索两文的不同点。从主题角度去思索两文的共同点。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对人物形象、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更精准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比较阅读中能到了很大的提升。确实,比较阅读,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在鉴别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六、指导快速阅读,培养速读能力
在通常情况下,自读课文安排的课时较少,要想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就必须要求学生以速读的方式来学习。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快速阅读课文时只获取主要内容。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观点等,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要求学生速读的过程中,要有计划的指导他们按照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学习,力争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学生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课外更读选本,用意亦复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阅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语文教师讲解为务”的局面,注意培养学生自行读书的习惯和能力。这样,学生学会了“自读”,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才算实现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的目的。苏州中考近两年在试题中,不断增加课外阅读题的比例,由课外散文、课外说明文一直扩展到课外文言文。这对于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授学生以“渔”,也就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而这个方法和技巧的掌握,除了在教授讲读课文中手把手教学生之外,在自读课文中引导学生用前述所提的几种方法来学习就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