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东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学生如果有了丰富的生活,有了发掘生活的情趣,就会有丰富的习作素材和一定的语言积累,在习作表达时就会活色生香,作品就会让人读来余味无穷。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学会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在习作表达时有话可说。
一 、走进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1.仔细观察
观察是一切的开始,观察能力对学生的写作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观察方法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的兴趣,同时如注意观察要有条理,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抓住特点。先进行“观察、表达”训练,再进行综合训练,养成了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心灵变得敏感,世界就变得丰富了。
2.体验生活,创设新鲜事物
学生对新鲜事物是十分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动员家长,走进生动鲜活的生活中,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可以给学生开展一些活动,如组织学生去种一棵树、栽一盆花等,有意识地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社会活动,留心生活,亲身体验生活。
二、 注重阅读,感悟习作方法
1.精读课文,以读促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学生有了丰富的习作素材,还需要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方法。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就是很好的范文,题材选取、布局谋篇等方面匠心独运,因此教师可以从最根本的阅读教学入手,引导学生在阅读课中进行作文练笔,以读促写。
(1)在阅读材料中,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兴趣。例如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学习古诗《所见》时,诗中说: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忽然闭口立是什么样呢?请学生结合视频片段,想象“忽然闭口立”,然后记录下来,学生兴趣盎然。
(2)可以借鉴文章的材料,使学生举一反三,通过读写结合,可以解决学生无米之炊的问题。如为了帮助学生练习《半截蜡烛》一课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我就让学生自由表演,注意观察,轻松地完成了这一描写人物的写作训练点。
2.博览群书,汲取精华
作文是靠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语言的表达是习作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教会孩子做好积累,不断丰富自己,从而为优秀的习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广泛阅读,读书破万卷
阅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我在班级里建立了一个“读书角”,要求每位同学每天至少高效地阅读两篇文章,还适时地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习作语言,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思维。
(2)培养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且不由自主地有种徘徊浩瀚书海的欲望,从而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
三、 规范指导,提高习作技巧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后,如何将这些素材精心组织,搭建出赏心悦目的习作大厦?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习作技巧,只有他们具有了相应的习作技巧,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1.指导学生如何选材
文章选材直接影响到习作的成败,因此我在指导选材时,要求学生尽量选择新颖的题材。例如在指导《我的好朋友》这篇习作时,我通过“先定点,再找面”的方法。先确定要介绍的好朋友以及他(她)的性格特点,然后围绕这一特点选取相关资料。把"点"和"面"都确定好了,这样就很容易下笔了。
2.指导学生确立主题
主题的深刻程度直接决定着文章的质量,文章的主题就如人的灵魂。例如《感恩的心》我们可以开展基于多媒体辅助下的以感悟亲情为主题的习作教学,通过情感渲染,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并懂得珍惜身边的亲情,领会到“我手写我心”的习作真谛,学会运用生活化的典型细节来表现细腻的至爱亲情。
3.指导学生运用个性化的语言
要写出有个性化的语言,就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同样的主题和题材,如果能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习作就大为增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作教学只要能用生活经验的方法教学,学生就容易接受,注重感性会使学生更加细腻,因为细腻才会用心去感悟生活中的点滴。所以,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加感性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