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阐述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004-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是先进思想的摇篮,是育人高地。在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更深层次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助力“中国梦”建设。
一、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必须与时俱进,紧扣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唱响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曲。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冲击了大学生的价值信念和道德观念。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以及西方思想的推波助澜,导致一些同学对文明、民主、平等、诚信、法治等理念心存疑虑,部分大学生对前途感到迷惘,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动摇。
严峻的形势和历史的重任要求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狠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巩固思想阵线,汇聚现实“中国梦”正能量,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传播正能量,实现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统一,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因此,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部署和要求上来,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文明的行为、和谐的环境、法治的理念、公正的秩序和敬业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凝心聚力,汇聚实现“中国梦”的磅礴正能量。
二、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高校紧扣时代脉搏,掀起学习贯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热潮,涌现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取得了显著实效和良好社会反响,值得进一步总结、凝练和推广。但与此同时,工作中一些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改进。
(一)说得多,做得少。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在各高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讲堂,横幅、展板、校园广播都在宣传,可谓多管齐下。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主要还是停留在嘴上工夫,真正到社会中实践的不多。行动是最响亮的口号,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就是空谈。高校不仅要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传播者,更要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二)流于形,轻实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的内容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题材范围,各高校高度重视,纷纷举办主题讲座、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建立校园主题广播,派出实践队等。虽然各高校都在大张旗鼓地开展活动,但这些活动还存在着华而不实、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等不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根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要建立起长效机制,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让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三)课堂多,课外少。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课堂讲解多、课外实践少的现象。高校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课堂讲学,课外实践教学不足,造成头重脚轻、本末倒置、避重就轻的情况。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不能在课外将其落到实践中。各高校要在课堂中“明事理”,更要在课外“办实事”,通过反复地实践,深化认识,查漏补缺。
三、路径选择
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途径,知行合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性,凝心聚力,激发学生造梦、追梦、筑梦、圆梦。
(一)知行合一,强化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知行合一。在“知行合一”的格训中,“知”是前提,“行”是根本,“知行合一”固化于制。所谓“知”,就是要加强宣传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各高校要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活动,充分利用板报、广播、网络等载体,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新常态,让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深刻内涵、理论特色和实践要求,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在心灵中产生共鸣,在精神上聚集价值,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成为思想的指引、精神的追求、价值的坐标。所谓“行”,就是要推动实践养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各高校要强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从小事做起,通过志愿活动、支教活动、义务劳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党员进宿舍活动、结对手拉手活动等,强化实践教育,在实践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向纵深发展,发挥实践育人、全员育人正效能。
(二)创新方法,增强实效。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也必须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新的形势下,要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构建有效载体,建立长效机制,增强活动实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广为传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各高校要积极构建课堂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研究宣传五位一体的方式,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采取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公益活动、勤工助学、校园文化建设、手机报、校刊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辟大学生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教育工作创新,形成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学习氛围,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
(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抓住第一课堂的主阵地外,还应该高度重视第二课堂的功能和作用。第二课堂具有丰富性与灵活性、互动性与自主性、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优点,蕴涵着巨大的正能量。一是要强化宣传教育。主要通过邀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做宣讲活动,设立校园广播专栏,创建专题网站等,用正能量熏陶广大青年。二是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爱心支教活动,关爱老人、争做文明市民等活动,用行动激励广大青年。三是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主要是组织主题歌舞晚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和素质拓展等活动,用活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
(四)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我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特别是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也强调,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因此,在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彰显先进典型正能量。通过组织开展“劳模精神进校园”、“中国梦·劳动美”、“中国梦·志愿行”、“寻找身边的张爱丽”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作用。用先进典型这个最鲜活的教材、最直观的导向、最鲜明的旗帜,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立德树人,崇德向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进步的引路人、成长成才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教导。教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者。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愿景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一是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高校要积极构建家校育人平台,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二是建设优质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推手。高校要十分重视对“两课”教师团队的建设培养。以优质的教师队伍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教育质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三是打造强有力的学生管理干部队伍。高校要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精神,精心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学生管理干部队伍,激发管理育人正能量,让学生在从点滴中学会做人做事,学会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六)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有生命力,必须把它扩散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最前沿的地方,使其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目前,互联网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成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最长、最便捷的方式,对大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网络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桥头堡,凸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创新载体,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形势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资源,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将学生日常管理职能、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齐集于网络,做大做强校园网,积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彰显网络教育正能量。一方面,要强化校园网监管,过滤不良信息,维护纯洁的网络环境,避免部分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另一方面,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建快速的新闻阅览平台和有效的反馈机制,创作适用于新兴媒体传播、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积极探索网络党校、网上学习园地等形式,高效开展管理工作,快速掌控网络舆情,灵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到整个学习生活中来,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床头书。
总之,高校是优秀青年群体的集合地,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和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熊孝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3]张会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
[4]谢璐妍,隋芳莉.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
[5]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1)
[6]胡秀俊.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策略[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 )
[7]李建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8)
【作者简介】黄美娟(1973- ),广西全州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助理研究员。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