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内涵、原因与引领

2015-05-30 19:32:36杨旭东王娟
宁夏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结构调整引领经济新常态

杨旭东 王娟

摘要:

经济新常态是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新趋势和新要求。造成新常态的基本原因是支撑旧常态的一系列条件发生了变化。如何引领新常态,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原因;引领;改革开放;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4-0082-04

杨旭东(1960-),男,北京人,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研究;王娟(1967-),女,满族,北京人,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党校信息技术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财政金融和区域经济研究。

一、什么是经济新常态:内涵探源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同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问题。他说:“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新常态的论述,结合当前我国实际,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为主向中高速为主转变。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我国经济从1978年至2014年,年均增长率高达9.8%,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但其中从2010年开始连续下降:2010年为10.4%,2011年为9.2%,2012年为7.8%,2013年为7.7%,2014年为7.4%,2015年预期指标为7%左右。从世界经济史看,当一国经济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经济增速下降是一个普遍趋势。2014年我国以美元计算的人均GDP已超过7 000美元。因此,我们应当以平常心对待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这一现实。

——产业结构由中低端为主向中高端为主转变。这是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我国产业结构长期以来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比较效益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靠高速增长和量的扩张发展经济已难以为继的条件下,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在新的高度实现产业结构的“再平衡”就是不二选择。2013年第一产业占比已下降到9.2%,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达46.9%,这是结构优化的良好迹象。今后,要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服务业和新兴生活服务业,大力推动互联网与各类产业和人民生活的深度融合。

——增长动力由要素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这是经济新常态动力机制重塑的方向。过去三十多年,在特定的国内外条件约束下,我国走上了一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经济发展路子,而这种靠要素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目前已日渐式微。面对世界科技创新和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必须为中高速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这就是通过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产业结构,切实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轨道上来,实现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走科学高效发展道路。

——资源配置由政府起主导性作用为主向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为主转变。这是经济新常态的体制保障。经过十多年市场取向的探索阶段之后,我国于1992年明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但更多强调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实践证明,这种事实上由政府起主导作用的经济体制是一种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存有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活力受到压抑、市场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以及极易产生腐败等多种弊端。现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导向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的运行要求,将赋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内涵,并成为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

——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非均衡型为主向包容共享型为主转变。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在以人为本和共同富裕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开始上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这两个特点格外显眼,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基尼系数已由最高时2008年的0.491下降到2014年的0.469,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城乡、区域、产业的统筹协调、一体化发展,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向。

——对外开放由“引进来”和消费品输出为主向“走出去”和资本品输出为主转变。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因而开放伊始,不能不以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主要对象,目的是吸引投资、技术、人才、先进机器设备和管理经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制造”也逐渐成长起来,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品大踏步走向世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和资金实力的显著增强,加之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普遍陷入困境,为中国资本“走出去”提供了绝佳机会;尤其是对外开放战略调整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开始成为我国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重点,这更使“走出去”快速发展成为必然。近年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逐渐走向世界和中国对外投资已与引进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并驾齐驱的事实,已昭示了这一光明前景。

二、为什么出现新常态:原因探析

“新常态”是相对“旧常态”而言的。经济出现新常态,从逻辑上讲,无非是支撑旧常态的条件发生了质变而导致的必然结果。那么,旧常态的特征是什么?其支撑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人口红利”弱化,使得靠廉价劳动力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和2005年抽样调查数据预测,今后一个时期劳动人口总量变化不大,但年轻劳动力数量变化巨大。以2010年为基点,到2020年,15—64岁劳动人口只减少3.4%,但20—30岁劳动人口却要下降27%,19—22岁劳动人口更要下降45%。事实上,我国劳动人口拐点2011年即已出现,继该年15—64岁劳动人口比上年微降0.1个百分点以来,已连续3年下降,2012年减少345万,2013年减少244万,2014年减少371万。劳动人口拐点的出现是导致近年来用工荒和劳动用工成本上升的基础性原因。同时,近年国家收入分配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要求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最低工资“十二五”期间年均提高13%、企业要保证对职工“五险一金”的缴纳等。人口、劳动力、分配政策与中高速增长等因素叠加在一起,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推动着劳动用工成本急剧上升成为新常态。

——资源红利弱化,使得靠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报告,中国2008年消耗的矿物质、化石燃料和其他原材料多达226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资源消耗国,几乎占世界当年消耗总量的1/3,人均物质消耗量是全球人均消耗量的1.5倍。另据分析,2007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6.2%,而物质消耗占世界同期物质消耗总量的比重却为:石油9.2%,煤炭41.1%,粗钢32.4%,成品钢材33.9%,水泥47.8%,有色金属31.1%,工业用水21.5%。在巨大的物质消耗中,却有70%的铁矿石、近60%的石油和50%左右的铜、铝、铅等需要进口,由此出现的“中国特需”,自进入新世纪后便开始成为推动世界大宗商品价格迅速上升的重要原因。

——环境红利弱化,使得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据有关方面报告,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8%;沙化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并且上述状况还在进一步恶化。工业污染排放量快速上升,排放强度大。2012年我国亿元GDP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为46.7吨、氨氮为4.9吨、二氧化碳为40.8吨,以致国家环保部总工程师王金南得出“几乎所有污染物排放量中国都是第一”的结论,由此造成严重的大气、水和土地污染。从国际角度看,联合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强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碳排放国后,面临的“率先”和“大幅度”减排的压力和责任陡然增大。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所承担的国际责任,我国已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并以日益严格的法治予以保护。由此,决定了以往那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企业必须面临“生存还是死亡”的抉择。

——土地红利弱化,使得靠土地粗放投入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日益硬化的约束条件上:一是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这就为过去那种“地不分南北、业无论种类”盲目圈地开发的行为画上了句号。二是实行法治化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规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界限。这为过去那种随意侵占生活、生态用地而无节制地扩大生产用地行为戴上了“紧箍咒”。三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此条件下,建设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日益趋紧,土地价格快速攀升。由此,造成了两个“新常态”:东部地区“腾笼换鸟”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不二选择,中西部地区“挑商选商”成为其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汇率红利弱化,使得靠出口扩张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出口的贡献居功至伟。从1978年到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我国出口年均增长率达18.1%,出口值达GDP的30%以上。这一成就的取得与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下降有着极大关系,从1980年1美元兑换1.498元人民币,到2005年7月之前的1美元兑换8.277元人民币,增强了中国产品在世界的竞争力。以2005年7月我国第二次汇改为标志,人民币开始了持续升值和汇率不断提高的进程,从长期看,这一进程还将继续。在这种趋势下,过去那种靠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生产并出口低附加值产品的做法,就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其他传统红利弱化。如模仿红利弱化,知识产权保护日益严格,使得那种靠模仿、剽窃国外产品、技术、发明等行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全球化红利弱化,金融危机后保护主义抬头,使得靠“搭发达国家便车”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政府红利”弱化,随着市场决定性作用增强,使得曾几何时靠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进而靠“融资平台”和“土地财政”等政府行为主导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等。

在上述条件下,新常态取代旧常态成为必然。

三、如何引领新常态:途径探究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既然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那么如何适应尤其是如何引领新常态,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能否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引領经济新常态根本的体制保证。由此出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应着力从两个方面推进。一是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改革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这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按照“两个凡是”原则,在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同时,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在“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础上,重建科学合理的行政审批管理制度。同时制定和颁布各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政府的职能切实限定在“弥补市场失灵”的界限内,发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供公共产品、保持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要素,搭建完整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平台。主要包括制定负面清单,除极少数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产业外,其他产业均实行平等开放,对公私企业和内外资企业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健全市场体系,重点建设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加快推进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步伐,鼓励民间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推进股权多元、治理结构健全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深化价格改革,除公用事业、公益服务和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价格由政府限定外,其余产品和要素价格均由市场决定。

——努力实现增长结构“再平衡”。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新的高度实现经济增长再平衡。一是在三次产业结构上,把第三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着力发展金融保险、交通物流、信息和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养老、家政、健康、旅游、住房、文化、教育、体育等新兴消费增长点,以适应我国进入中高收入国家后对服务业发展的要求。二是在工业结构上,制定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同时努力把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三是在区域结构上,在统筹实施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原有“四大板块”基础上,着力实施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等“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特别是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各个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四是在联通结构上,着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公共管理、人民生活深度融合,提高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努力催育经济发展新动力。鉴于传统增长动力弱化的现实,着眼于新常态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和催生新的动力源泉。一是改革和提升传统引擎,其实质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政府在纠正自身“错位”“越位”过程中必须“归位”,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保、环保、社会治安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全身心地做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提高供给水平的工作,以求发挥政府服务在补短板、惠民生、扩需求、促发展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公用事业、公用设施和公益服务建设发展中,有投资收益的项目尽可能采取合同、委托、特许、购买等方式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需要政府投资的,也要尽可能采取PPP(公共私营合作制)等模式,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以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二是培育和打造新引擎,其實质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通过采取广泛开放产业、统一市场进入标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规范中介服务等措施,推动大众创业;另一方面,通过采取金融扶助、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知识产权保护、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产业园区(产业孵化园)等措施,鼓励万众创新。通过之,使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塑造对外开放新格局。如何适应新常态特别是如何引领新常态,除了上述国内应对措施外,从对外开放层面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解决新常态下“中国问题”又一把“金钥匙”。它酷似哑铃,一头依靠最具活力的东亚经济圈特别是中国,一头依靠颇具实力的发达经济圈欧洲特别是欧盟,然后托起处于中间“塌陷地带”的中亚、西亚、南亚、俄蒙、东欧并影响至北非、西非;它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促进沿线各国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繁荣,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有利于消化国内严重的过剩产能,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产业优势和资本优势“走出去”,有利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由于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因而还有利于打造中国作为新兴负责任大国的地位,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秩序乃至国际政治秩序向更公平更合理方向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HT5H]参考文献:[HT9.5SS]

[1][ZK(#]习近平在河南考察[EB/OL].新华网,2014-05-11.http://www.xinhuanet.com.

[2]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EB/OL].人民网,2014-11-10.

[3]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人民网,2015-03-05.http://www.people.com.cn.

[4]中国首度公布官方版基尼系数10年来都高于国际警戒线[N].扬子晚报,2013-01-19.

[5]联合国环境报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资源消耗国[N].参考消息,2013-08-05.

[6]2007年中国重要资源消耗在世界上的地位[EB/OL].豆丁网,2011-12-05.

[7][JP4]聚焦十二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53.

猜你喜欢
结构调整引领经济新常态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08:36:29
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引入产业投资基金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0:39:20
机电类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7:38:41
浅析“互联网+”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文化为引领加强水利院校德育工作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8:59:31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37:04
学生“探索”+教师“引领”模式解决课堂“低头”效果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