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党功能视角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2015-05-30 10:48胡柳娟
宁夏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摘要: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履行政党利益表达机制,激发社会治理主体活力;善用利益综合思维,明晰国家治理模式,释放最大红利;完善政治录用,提高国家治理执行力;在政治社会化中形成良性沟通与互动,实现善治新常态。

关键词:治理能力;治理体系;政党功能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4-0037-04

作者简介:

胡柳娟(1988-),女,湖南双峰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执政党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方针,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新的历史航标,这一新的理论航标是对当前中国共产党面对各种严峻挑战的积极回应,契合了转型期的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为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重要保障,如何在党的领导下推进这一全新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政党功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双向性考量

政党功能就是“政党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社会角色”,当前学术界把政党功能归纳为利益表达功能、利益综合功能、政治录用功能、政治社会化功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指党领导人民通过制定一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并运用这一套制度体系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各方面事务,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既涉及制度制定,也包含了制度执行。但是,不论是制度体系的制定还是执行,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是唯一合法执政党,其施政纲领、政策方针、价值目标是由其扮演的政治角色和承担的政治责任所决定的,即政党功能决定了执政党的治国理政纲领和方针。因此,政党功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行路径的来源。

二、履行利益表达功能,激发社会治理主体活力

政党是表达要求的桥梁,利益表达是政党最基本、最普遍的功能。国家治理现代化最大的亮点就是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主体活力,实现社会协同治理。从学理上说,政党的利益表达功能与治理现代化的这一基本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一切社会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关系,如何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大难题。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各种艰难与困境是执政党制定社会政策的逻辑原点。在传统的社会格局中,利益分配稳定、利益标准固化,没有产生较大利益冲突。然而,在利益诉求多元化、利益差距扩大化的今天,如果依然遵循机械僵化被动的利益表达模式,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利益表达是对执政党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发挥中国共产党执政党作用,合理引导社会个体利益表达,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扩大人民有序参与范畴,突出利益表达主体个性化,缓解利益表达客观性与表达主体缺位的矛盾。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场致力于国家、社会、公民三者合作共赢的思想革命,是一场致力于国家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国家治理实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有责任有义务营建公平、开放、合法的利益表达平台,引导不同群体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第一,积极培育人民群众利益表达主体意识,明晰个体的社会定位。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活跃在国家建设各个领域的前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凝聚亿万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只有树立了良好的利益表达主体意识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才能正确选择利益表达渠道,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公共利益和群体利益的关系,“才能把群体的利益要求上升为群体意识”,为党的治理决策制定提供成熟的社会基础。第二,平等化的利益表达,尤其是重视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亮点。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只有让每一个人拥有平等的利益表达权利,才能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活力。现实社会中,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政治资源,由此造成的利益表达机会非均等化,一旦矛盾发生不可调节,就会引起社会冲突和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因此,要从制度安排上重视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让不同的社会群体平等地拥有与之相匹配的话语权,最大限度满足其合法合理利益诉求,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亮点。第三,搭建便捷利益表达渠道,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多元相互共治的国家治理结构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听证会、座谈会、信访等表达方式,因为会议的筹备召开存在时间、信息的滞后性,因而效果远远不及预期。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更热衷于网络平台上的利益表达,网络快捷与信息共享互动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因此,要拓宽利益表达平台,尽量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使每一条利益表达渠道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逐渐把新型表达渠道纳入常态化轨道上来,使其运行更规范更合理,保障每一个社会共治主体拥有足够的表达空间。

三、善用利益综合思维,明晰国家治理模式,释放最大红利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抽象的社会治理目标,如何把目标转化为社会现实,这就需要政党发挥利益综合功能。

1.建立完备制度体系,形成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框架

“有能力,没制度,那么能力就会被泛用滥用。”高超的国家治理能力建立在健全的治理体系基础上,只有在制度框架内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实现治理能力的突破性提升。第一,积极促进政治体制现代化。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按照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总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依法治国建设。第二,积极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经济指数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当前推进经济治理的现代化,关键是要在立足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尊重社会主义市场规律,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的活力重新释放。第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当前要抓住改革发展大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贯彻落实“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文化交流与传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四,积极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体制机制创新。当前我国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期,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摩擦已成为社会常态,这使得社会生活呈现更为复杂的局面。因此,要完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积极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体制机制创新。第五,积极推进生态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性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一个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制度环境,因此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推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

2.完善政策制定与落实原则,形成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脉络

我国是社会主义发展大国,当前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虽然在“发展理念上实现了从‘经济增长论到‘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的转变”,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依然不协调,社会结构呈“金字塔”型发展。严峻的社会现状要求党和国家加快社会政策改革的步伐。因此,在政策制定和落实上,需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第一,以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为主线。国家治理是一项多元函数模型,在把握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基本问题之后,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涉及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重因素,合理设置权重,共同激活治理大棋。第二,善用整合性思维。现代化的治理就是要实现从控制向服务、从规制到协调、从法制到回应转变,在全新的理念指导下,政策的制定就需要整合思维,整合各阶层群体、各行业领域、各地域状况,把不同的利益需求转化为惠及全体大众的社会满足。第三,善用辩证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观,人民的利益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动,社会动力和社会中心任务不断变化,因而国家治理的侧重点和发力点也应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否则政策运行的正功能不但不能得到挖掘和拓展,一些潜在的负功能反而会暴露甚至扩大,严重影响社会进步。

四、完善政治录用,提高国家治理执行力

当前,由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了许多在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唯一解决的途径就是增强自身本领。

1.转变观念,改变作风,培育服务意识

观念决定行为,任何实践都是受价值理念支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之处在于强调变管制为服务,一改传统落后僵硬的做法,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人民群眾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标准。各级党员干部要具备高度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公仆意识、群众观念以及正确的权力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不移地贯彻服务为本理念,培养服务精神。另外,各级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一切工作的展开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时刻关心人民群众冷暖安危,牢记人民群众无小事,诚心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竭诚为人民群众办好事。

2.加强学习,提高职业胜任能力

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文化素养是提高治理能力的关键途径。职业技能通常是应用性技能的总称,是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考察的是执政主体在复杂的社会考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胜任能力主要包括宏观协调能力、长远战略决策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需要通过系统学习理论并加上长期的社会实践得以锻炼与提升。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从执政实践中总结经验,努力提升职业技能。另外,要定期开展学习培训工作,广大党员干部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广泛学习各类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敏捷地接受新事物,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五、在政治社会化中形成良性沟通与互动,实现善治新常态

政治社会化过程其实就是党与人民不断沟通融合,最终达成政治共识的过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魅力不仅在于重塑民主、平等、责任、合作价值理念,还在于打破传统的垂直管理格局。政治社会化与治理现代化理念的相互契合形成了今天的善治新常态。

1.增强基层党组织与群众互动的深度

第一,要推动基层党组织网格化管理。网格化设置就是根据地域、社区、产业特色,分层级、分功能设置党组织,形成立体化网络布局,实现党政工作全覆盖,网格化的社会管理格局打破了传统的垂直领导体制壁垒,融合了国家治理大局与个体利益需求,融合了社会管理和社会互动,融合了党群关系。第二,强化基层党组织沟通协调能力。一般来说,如果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能得到协调和平衡,就不会升级为群体性事件或突发事件。基层党组织如何做好沟通协调,平衡各项利益冲突是提升利益协调能力的新探索。第三,提高对复杂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冷静思考的能力。社会利益格局呈多样性和复杂性,基层党组织在参与一线服务和建设大局中,面对新形势下发生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要通过细致考虑、科学客观判断、冷静思考,平等对待各种矛盾或突发群体性事件,掌握处理复杂问题的主动权。

2.拓宽党群互动广度,凝聚善治向心力

国家治理主体多元化理念必然要求在运作模式上是复合的、合作的,治理是善治的理性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所以,善治的基础在社会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在履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过程中,要积极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通过建立和健全一个发达的社会组织,凝聚善治向心力。一方面,优化社会组织运行环境,实现去行政化改革。社会组织自成立以来,面临挂靠行政单位、多重领导、注册困境等,这些严重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发展。要破解这些困境还需回归治理思维,需要破除双重领导制度下社会组织因找不到合适的业务主管部门无法备案登记而成为非法组织的尴尬,同时要减少相关业务部门的过度干预。积极探索和设置民间组织备案制度,经济类、工商管理类、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等均可向登记管理机关直接申请登记,逐步实现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革新和自我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实现社会组织的分类改革,与社会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就是说,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通过对各自功能差异性考量,重新界定边界。这对于回归市场的社会组织更是如鱼得水,有了更加灵活宽松的运行环境。

六、结论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协同推进。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党和人民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种责任担当和政治追求。然而,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则是一项开拓性事业,没有先例可循,诚然,从政党功能的视角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实践路径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朝着这个目标继续迈进,就能开拓出更广阔的研究视角。

[HT5H]参考文献:[HT9.5SS][2.4mm]

[1][ZK(#]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1).

[2]柴宝勇.政党功能涵义与内在逻辑[J].长白学刊,2011(3):64.

[3]王春福.构建和谐社会与完善利益表达机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10):21.

[4]胡鞍钢.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80.

[5]祝黄河,黄霞.科学发展观: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丰富发展[N].人民日报,2011-11-23.

[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26.

猜你喜欢
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
公共精神:服务型政府的必备“气质”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中的“融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