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红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古诗文,是语文教师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扎实古诗文基础,深刻了解古诗文背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古诗文中名句名段的运用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020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相对来说较为繁杂难学的就要数古诗文了。它不仅包括字、词、句的理解,还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其中的思想感情,并且一定程度上掌握行文的逻辑思维。由于古诗文和白话文的区别大以及有较多的古文知识,学生对古诗文的接受情况实在不容乐观。如何更高效地完成教学,并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式,是高中语文教师苦苦探求的问题。
一、打好古诗文基础
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古诗文教学始终不能脱离的内容,它关系着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最为繁琐的部分。古诗文中的语言文字知识繁多且细碎,若缺乏有条理的整理归纳,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可以从语境方面增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结合《劝学》来分析如何从语境上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并最终掌握古诗文基础知识。按照课后要求,《劝学》中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虚词之一是“于”。“于”有“比”“向”“从”等意思,学生根据文章语境就比较容易理解。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就出现了两个“于”。从语境中判断,这句话要表达的是青是从蓝中产生的但比蓝更青,那么第一个“于”自然是“从”的意思,第二个“于”也就是“比”的意思。又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而”,也是学生不容易记忆的内容,这里同样可以通过语境判断“而”的作用。“借助骑马的人,并不是跑得快的人,却能够跑很远”,前后情况表示转折,因此这个“而”表示转折关系。
根据上下文内容来推断词语的意思,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能够让学生不论面对何种古诗文都可以根据文章意思分析字词,同时增强对字词的记忆。理解了字词,段落句子也就自然能够准确翻译了。
二、深刻了解古诗文背景知识
除了字词等基础知识,古诗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学形式,可是实际教学中学生通常对古文形式表示混乱,分辨不清古诗文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有意识地进行总结归纳,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古诗文题材、形式、内容等背景知识,这对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也有一定的帮助。
如《过秦论》是评论秦朝过失的文章,学生掌握了字词句、把握了思想感情后,却未必知道什么是“论”。教师根据文章内容——述说秦朝历史、评论秦朝过失,就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论”作为一种文体,通常是对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人情变化等的根本性探究与评价。在《过秦论》中关于秦的历史(崛起、发展和统一、灭亡)有详细的说明,对秦亡原因也作出分析(“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论”的重要特征:援引示例、引经据典,充满了思辨性和逻辑性,却又文采斐然。同样学习《赤壁赋》《师说》《送东阳马生序》《陈情表》等古诗文时,教师也要一一结合课文结构和具体内容告诉学生何谓赋、说、序、表。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可以透彻地了解古诗文的形式、体裁等详细知识,也就能够在未来的古诗文阅读中根据文体形式对文章内容有初步正确的了解与判断。
三、学以致用是最终目的
掌握字词,了解体裁,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能够实际运用这些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古诗文中名句名段的运用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记忆,并锻炼学生的运用能力。
如《离骚》全文满溢文采,一字一句都堪称经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美句,充满了浪漫情怀。仅仅学习这些句子之美是不够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味其优美生动之所在并加以运用。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两句,将日常生活中的花卉引入文章中,既表达了情感又令人觉得美不胜收。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可以借鉴这种手法,仔细观察日常生活,把生活中的美丽带入写作中,有助于整体素质的提升。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精髓的阅读兴趣,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打牢学生的古诗文基础,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课文的历史文化背景,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本文主要是在高中古诗文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思考与改进,而高中古诗文的教学事实上还有许多方面可以突破和进行新的尝试,学生角度、新技术角度、课堂模式角度等的探究,还在等着诸多教师一一改进。
[参考文献]
[1]张素琦.加强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2]李吉武.普通高中学生良好语文学习态度培养策略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