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商品归类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究

2015-05-30 07:00刘超
2015年50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

刘超

摘要:《商品归类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操作性强。传统的教学方式缺少互动性和实操性。本文笔者本着“以信息化教学为桥梁,师生互动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整合行业企业经常使用的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以达到锻炼学生搜集资料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能够熟练运用归类方法进行商品归类的目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报关;商品归类;信息化教学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人们对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这就催生了报关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也对报关从业者提出了较高要求。《商品归类基础》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利用《进出口商品编码查询手册》正确查找货物对应商品编码的技能。商品归类是海关监管、海关征税及海关统计的基础,归类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进出口货物的通关与放行。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中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有200多所,但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会开设《商品归类基础》课程,一方面是教学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是专业教师紧缺,尤其是内陆高校的综合实训条件更显单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笔者本着“以信息化教学为桥梁,师生互动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整合行业企业经常使用的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为内陆相关院校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商品归类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商品知识匮乏

《进出口商品编码查询手册》共分为21类97章,囊括了进出口贸易中成千上万的商品。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由于其本身知识面较窄,很难准确把握商品的基本特性,进而无法找到正确的商品编码。尤其是对于编码手册中的化工类、纺织类、机电类等商品,学生背景知识匮乏,往往不能准确理解待归类商品的具体特征,这就给查找商品编码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面对实物商品时,学生的知识缺陷显得更加明显,往往无法准确识别商品,更不可能给出正确的商品编码。这些问题都对学生参加报关水平测试和技能竞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进出口商品归类工作实操性极强,而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任课教师都没有在一线从事归类工作的经验,并且很多任课教师也不是科班出身,他们大多来自于如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相近专业,任课教师在商品知识的储备方面和归类规则的运用方面都有待提高,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就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实训条件有限,教学效果欠佳

根据实训条件可以将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院校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训条件较好的沿海院校,该类院校一般都设有商品归类实训室,提供实物商品供教学使用。但此类院校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实训商品种类有限,像大多数机电类商品就很难见到,因此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类就是实训条件较差的内陆院校,该类院校主要依靠PPT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虽然极少数学校购置了相关的归类软件,但学生无法切身体会到实物归类的现场气氛,学习兴趣较低,遇到具体问题经常束手无策。

三、《商品归类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究

笔者在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商品归类基础》的课程教学中,以多媒体网络教室为载体,利用“全关通”、“归类通”和“2016年最新海关HS编码查询系统”等教学资源,配合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同时布置与具体业务对接的实训任务,要求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搜集资料,用PPT形式呈现任务完成情况,以达到锻炼学生搜集资料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能够熟练运用归类方法进行商品归类的目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模块(以伞类商品归类为例):

(一)教学导入

首先复习上节课即第12类第65章的相关内容,解答上节课程布置的作业。其次,要求学生利用“归类通”网站,了解第66章在商品编码查询系统中所处位置及特点。再次,要求学生利用“全关通”网站,学习本章章注的相关规定,并向学生强调其中的重点与难点。最后指导学生利用“全关通”网站学习第66章的品目结构。

(二)案例教学

利用PPT课件讲解具体的商品编码案例(案例一般来源于报关水平测试真题),通过讲解图片信息、商品特性、归类依据和商品编码等案例要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归类习惯。最后利用“2016年最新海关HS编码查询系统”查找与案例商品相关的申报实例,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对现实工作中面对的待归类商品有更直观的认识。

(三)任务训练

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个限时PPT作业(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制作内容必须与本章商品相关),学生需要搜集相关图片,介绍商品特性,写出归类依据,最终给出商品编码,四个要素缺一不可。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和Office办公软件完成作业,按时提交。

(四)总结评价

针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点评,对于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和强调,并且要求部分学生现场给出自己的理由,通过互动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纠错过程的印象。最后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分析,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商品归类基础实训报告册》,并对本堂课的实训项目进行总结。

四、结束语

《商品归类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实践类课程,相关院校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课堂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笔者针对内陆院校的具体情况,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准确的掌握归类方法。对于内陆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院校,使其能够更有针对性的使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以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作者单位: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康.进出口商品归类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2]报关水平测试教材编写委员会.进出口商品编码查询手册[M]. 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2015.

[3]王鸣华.关于《进出口商品归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J].中国外资,2013.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