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型农民路径探析

2015-05-30 22:40姬会然杨青
理论观察 2015年5期
关键词:新型农民核心价值观

姬会然 杨青

[摘 要]当前农村多元价值并存,公共文化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民思想观念引导乏力,这些现实局面为农村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型农民提出了迫切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型农民首先要确立新型农民的价值标准;其次需要构织塑造新型农民的内生性文化网络,以承载并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农民的价值要求;再次,从“农民在场”的视角出发探寻恰当载体,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型农民的重要任务。最后,着眼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再造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人才队伍构建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型农民的必要环节。

[关键词]多元价值;核心价值观;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5 — 0087 — 03

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文化缺失,农民对农村社区的认同衰弱,农民公共精神缺乏的现实不利于整个农村文化的健康和繁荣。尤其是在先进文化辐射力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的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非法宗教活动有所蔓延,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任务更加繁重。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建农民公共生活,塑造具有公共精神和良好道德的新型农民十分必要,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型农民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检视

梳理学术界与本文相关的既有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农村和谐文化、先进文化方面的研究。袁银传(2009)指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应积极占领农村思想阵地,认为在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其关键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造和克服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小农价值观〔1〕。吴理财(2006)、杨荣翰(2007)、李长健(2007)等学者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农村文化和谐发展的举措,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农村公共文化和塑造新型农民的微观运行机制缺乏整合性或系统性的探索。第二,关于农民精神文化、道德伦理方面的研究。吴春梅(2014)指出,社会转型与体制变革进程中,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出现了结构性与伦理性的双重困境。她主张通过培育农村公共文化来固化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精神基础〔2〕。张大勇、张克云(2000)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在重建当前农村道德伦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对于核心价值观如何整合“破碎化”的农村道德伦理,形塑现代农民伦理观念缺乏操作层面的详细讨论。第三,关于当代中国宗教、民间信仰状况的研究。林盛根、张诺夫(2001)等学者充分地认识到农村“宗教热”折射出农村文化的匮乏,但对于先进文化如何占领农村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增强对农民现实感染力缺乏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实证调查入手,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社会化”的接点,找寻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型农民的着力点,探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塑具有公共精神的现代新型农民的路径。

二、确立新型农民的价值标准

当前农村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体系已经解体,整个社会先进主流文化对农村文化的重构和建构尚需要时间。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农民的思想观念逐步多元化,受“个体本位主义”的冲击,从过去的家族-集体和国家-集体中脱离出来的农民,其价值理想滑向了“实用化”、“庸俗化”。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崇尚个性,主张多元,但这些表面特征之下,还有一个深刻前提是建立在契约精神上的一种秩序和规范,中国当下的大部分农村缺乏能够生成和维护秩序、规范的公共文化空间。

在市场化、现代化影响下,农村的社会化程度在加深,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嬗变为“社会化”小农。社会转型期“改革的阵痛”和各种不确定性无一例外会影响到农民正常、稳定的生活秩序。格尔茨认为人的天性是追求意义和稳定性。当前农村的公共文化缺位,主流价值观念的导引力不够,农民的焦虑情绪和各种压力得不到释怀和精神力量的宽解,各类宗教信仰就容易在农村蔓延。因此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識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民思想观念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把农民引向正确的信仰、规范、秩序之下,否则不良观念、信仰影响将对农民的家庭生活、农村治理和国家安定带来负面影响。

总体来看,农村存在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两张皮”的状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村多元价值观引领不足,对农民思想观念引导乏力,这些现实局面为农村社会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塑造新型农民提出了迫切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农村现状、农民思维水平来说,较为抽象,要避免核心价值观所传达的先进文化与农村“在场”文化“两张皮”的窘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俗化”、“生活化”。新农村建设的应然目标、实然状况以及农村社区居民感知、理解、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性是凝练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依据。实证调查的结果显示,尊重科学、崇尚文明、理性进取、团结合作、诚信守法是新农村建设对新型农民的价值期待,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型农民的价值目标和立足点。

农村场域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型农民需要处理好四对关系范畴,即生活化与制度化的关系、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一般性和本土化的关系。着眼于农村与农民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孝敬、互助、诚信、和谐、文明,这十个字同时也成为新型农民的价值标准。

三、构织塑造新型农民的文化网络

我国传统乡村社会有浓厚的教化传统,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意识形态以其动态交叉的教化网络及严密的组织运行系统,使乡民时时刻刻感受道德教化,较好地实现了“化民成俗”的目的。在传统教化体系中,与民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血缘性和地域性组织承担着基层教化的主要角色和功能,构织了传统熟人社会的文化网络。宗族成员和乡民所接受的儒家道德规范和政治意识形态,来自于家规族法和乡规民约的授受和训诫。如《锡山邹氏家乘凡例》中有这样的规定:凡妇女有守节自誓者,为宗长当白诸有司,旌表其节,庶可以励薄俗。有司为行,即当备入于谱表立传,以载家乘外篇。凡子孙有德行可尊、政事可法、言论可称、文章可式者,另立传,以载家乘外篇。凡子孙有才能、登名仕宦者,附录谱之外篇。凡子孙有为不矩者,许通族人摭实不矩之事,告于宗长,会其父母,明正其罪〔3〕。从此“家乘”中我们可以看到“宗长、”“父母”对于族内弟子教化的权威和作用。锡山邹氏不仅对光耀门楣的族人给予族内褒奖,而且还为之争取官方的旌表,从“为宗长当白诸有司,旌表其节”可以看出传统社会中官方与民间存在一以贯之的主流价值观,乡土社会的伦理法则同化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因此,血缘性和地域性组织是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网络的重要节点,其在传递、贯彻国家主流价值观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受市场化、现代化的影响,农村熟人社会特征的传统文化网络已经松散,但当前仍然存在半熟人社会的文化网络。如笔者在调研中,当问到农民关于就业的信息,您首先会向谁打听时,24.2%的农民选择向亲戚打听,仅次于向“本村的农民就业服务站”(28.7%)打听的比例。外出打工的农民,往往是靠“血缘”、“乡缘”、“地缘”关系走出去,慢慢形成一个“传、帮、带”的线路。在一些大城市中经常会发现某些乡、县农民工扎堆的情况。笔者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中较低收入阶层的主要交往仍然坚持的是“差序伦理”。宗教在农村的传播恰恰是通过信教者的熟人网络,慢慢吸纳更多的信众,也就是说,宗教在农村是利用农村半熟人社会的特征来扩散其影响范围的。笔者采访了一位78岁的老者,他的儿媳妇小伟信佛,一天四趟(早晨、中午、下午、晚上四个时段)到邻村的一个家庭式的佛堂去念经,家务活和孩子的功课辅导根本没时间去管。儿媳妇去的时候,经常会带着孩子一起去,慢慢地十来岁的孩子在饮食上就变得只吃素、不吃肉。在老人的干涉下,儿媳妇小伟才不再带孩子去佛堂。据老者讲述,小伟的姐姐与小伟嫁在同村,在小伟的影响下也跟着信了佛,她们到同一个佛堂去念经。老者给我们看了儿媳妇小伟与教友们一起外出活动时的合影,并将照片上穿着教服的小伟和小伟姐姐指给我们看。调研中发现,很多宗教信众起初他们家庭中是一个人在信(往往是女性),后来配偶、子女也跟着信,最后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圈中往往也会有信教倾向。

农村传统的文化网络趋于瓦解,但农村社会存在一系列的信任、互惠和合作关系,这些关系内在地形成了朋友、家庭、社区、工作以及公私生活联系起来的文化网络。农村宗教的传播一般都是遵循从家庭、亲友、邻居到社区这样一个网格化结构。代表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对新型农民的有效塑造,首先要进行核心价值观的“乡村社会化”。农村内生的文化网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社会化的接点,构织农村文化网络是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型农民的抓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型农民需要深入分析农村内生性文化网络的类型,进一步构织承载“孝敬、互助、诚信、和谐、文明”这些价值观的功能性文化网络。

四、探寻塑造新型农民的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凝结的文化信息的传递需要恰当载体,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载体在农村的普及率较高,但其栏目或节目设计往往存在“农民缺位”的状况。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在引领农村文化发展上有独特优势,但是互联网、智能手机的畅行在提供给个人独享空间的同时,隔绝了人与人交往的快乐和公共空间的美好,“放下指尖世界,重拾真实关怀”,成为当下人们对新媒体时代的一种反思。从当前农村实际出发,有必要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型农民的恰当载体。“农民在场”的“广场文化活动”能够集教育、休闲、娱乐、服务、交流等诸多功能为一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

调研数据显示,农村中“广场舞”作为“广场文化活动”的主角,深受民众欢迎。出于对广场舞的热爱,许多农民根据他们的务工、务农时间,自发安排合理的广场舞娱乐时间。笔者在一个夏日的晚上观摩了北村农民的广场舞活动,三个不同的农民舞队在距离不远的三个小广场上,欢快舞蹈,自得其乐。这三个舞队的曲目和難易程度不同,民众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愿入队,没有门槛,熟练者在前排带,初学者直接跟在后面学跳即可。由于夏日天长,农民们劳作归来的时间相对较晚,她们将广场舞时间安排在8点到10点,共两个小时。冬季则会提前一个小时,7点开始9点结束。正月份是农村娱乐活动较为集中时段,在北村调研期间,笔者注意到一则海报:“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东村大庙会,诚邀各村文艺团体参加。地点:东村大码头西行200米东村文化广场即到”。据了解,东村是北村附近经济、政治发展较好的一个村庄。由于广场舞在北村、东村等附近农村已经遍地开花,每个村至少会有三四个广场舞舞蹈队。为活跃过年气氛,充实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东村村委员会春节期间组织附近农村进行广场舞竞赛演出。调查显示,以广场舞竞赛演出作为庙会的文化亮点,在民众中反响不错,农民们纷纷相邀到东村去看歌舞、逛庙会,感受新时代的“年味”。

广场舞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农民在场”契合了广场文化的特质,农民在跳舞过程中感受到了休闲、娱乐、交流的乐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渗透于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中,扩大核心价值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达到引领农村良好风尚、塑造新型农民的作用。广场文化活动可以有新农民新观念教育活动、社区公益活动、重要节庆日活动、日常性娱乐活动几种类型。新农民新观念教育活动有助于在农民中传播低碳健康生活理念,秩序、规则、法治观念,乡村好人精神;社区公益活动能够培育友善、互助精神,有助于塑造公民意识;重要节庆日活动可以萃取、传承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在创造性继承、创造性发展传统文化基础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性娱乐活动则有必要借鉴广场舞的传播模式,选编或编排充满农村底蕴,涵育“孝敬、互助、诚信、和谐、文明”等美好价值的歌曲、舞蹈、戏曲,寓教于乐达到塑造新型农民的作用。

五、构建塑造新农民的人才队伍

我国传统乡村社会存在乡贤文化。乡贤是乡村社会的文化精英,他们的才学和德行为乡民所敬重,对于一方发展而言,杰出的乡贤往往有“造福桑梓”之功。乡贤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是乡村社会的文化权力阶层,是衔接国家与乡村社会的文化纽带,乡贤的修为是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的浓缩。清末“废科举兴新学”这一被动现代化的举措,剪断了乡村社会与国家的政治文化联结,其直接影响是乡村社会中“士”阶层的陨落。优秀文化精英从乡村社会流走,“在村”的精英呈现劣化迹象,乡贤阶层已不复存在。传统乡绅在乡村的地位衰落,乡村传统文化秩序瓦解加剧。

李怀印指出“国家政权建设中,外加制度的话语霸权与乡民传统观念的辩护力一直处于互动之中。国家需要依赖具有凝聚力的农村社群以减缓国家与地方当权者的合法性危机”〔4〕。共产党“政权下乡”后,党和国家试图在农村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由于农村缺乏承接新的意识形态的内生性文化精英群体,国家对农村的整合中往往呈现冲突、矛盾和张力。改革开放后,国家体制性权力退出农村,农村文化发生新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村资源的流动,经济利益驱动与农村文化精英自我实现的双重困境,加速了农村文化精英的流失。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承担者,应当以农民群体为核心。农村文化精英是土生土长、扎根当地的文化力量,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不可或缺。农村发展智能储备不足与农村文化精英流失,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并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因素。如何培养一大批本土性农村文化人才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农村,并扮演塑造新型农民的重要角色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从人才的“乡土性”出发,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两支力量的培养:一是乡贤群体。乡贤群体根植乡土,对于农村民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有示范和引领作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5〕。二是农民中的文化骨干。他们具有业余文化特长,热心基层文化活动,能够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因此,探讨促进农村文化精英回流与后续文化精英生成的路径,研究农村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再造与可持续发展机制,是构建塑造新农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

〔参 考 文 献〕

〔1〕袁银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农民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36-40.

〔2〕吴春梅,席莹.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困境与出路〔J〕.科学社会主义,2014,(06):92-95.

〔3〕费成康.中国的家法族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60.

〔4〕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80.

〔5〕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5-2-2(1).

〔责任编辑:史焕翔〕

猜你喜欢
新型农民核心价值观
科学选择培育模式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
基于地方政府视角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刍议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型农民的内涵与需求
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文化馆惠民工作的真实案例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加大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力度 发挥新型农民主力军作用
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