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拾娣 刘启明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的生活得以改善的同时,婚姻消费也不断上涨,而结婚花费中伴随着家庭财富由父代向子代的转移。本文立足于结婚这一事件,分析农村家庭中财富是如何实现转移的及转移对代际关系的影响。本文以S村为调研地点,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该村十年内结婚的对象进行了调查,具体呈现了农村结婚消费中家庭财富代际转移的机制以及转移对家庭养老的影响。
[关键词]结婚消费;家庭财富;财富代际转移;家庭养老;农村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5 — 0092 — 03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农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改变,进而影响到了农民的婚姻消费、结婚风俗。传统结婚程序在不断简化,但农村婚姻的高消费现象则反映出对婚姻的关注并没有削弱。因为受教育时间的延长以及社会消费观的影响,子女在结婚前还未完全独立,结婚费用更多的是依赖父母的帮助,有的甚至是婚前还需要借债,婚后债务的偿还却仍由父母来承担。在农村,由于整体收入不高,结婚消费也就成为家庭支出的一个大项,需要父母多年的积累才能完成。结婚的高消费与父母的承受能力形成一对矛盾,也影响着社会的安定。而对婚姻消费中家庭财富代际转移的机制及财富转移对家庭养老的影响的研究将有利于增加对此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缓解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一、 文献回顾
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投入了毕生的心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视为一种投资。靳小怡等(2002)总结父母的投资包括:早期人力资本和婚姻投资,远期投资(财产继承)和长期投资(日常家务农活帮助和照顾孙子女)。〔1〕通过父代与子代的代际互动,实现了家庭财富由父母(父代)转向子女(子代),新的家庭得以形成。
较早的文献对结婚消费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仅有少数著作中作为农村人类学、社会学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如李景汉(1933)〔2〕对定县农村、费孝通(1985)〔3〕对开弦弓村的婚姻状况的研究。而围绕近年来结婚费用日益攀升的现象,学术界提出不同的观点。毓仁华(2006)通过对铜陵市农村的调研,认为当前农村青年婚姻消费的特点是消费能力的超前性、消费方式的奢侈性和消费结构的失衡性。〔4〕王立业(2009)〔5〕、杨善华(1995)〔6〕等分析影响农村结婚费用上涨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及家庭经济因素、家庭结构因素和个人观念因素等三个方面。而这些方面中,最主要的是什么呢?阎云翔认为,在家庭变迁中,国家起了关键的作用,并推动了私人生活的转型。〔7〕不管是家庭结构还是个人观念,每一个因素的背后都或多或少的有国家政策的影响。
结婚消费不只是表面上的消费问题,实际上深层次上还存在家庭财富在代际间的流动和转移。代际转移是指不同代之间财富或资源的再分配或转移关系,一般发生在相邻两代人之间。代际转移分为两个方向,由父母到子女和由子女到父母,前者叫做抚养,后者叫赡养。本文所研究的是主要是涉及前者的流动。关于家庭财富代际转移问题,学术界也有一些研究,如郭志刚和陈功(1998)利用数据分析证明了目前在我国,供养型(财富从子女流向父母的量大于财富从父母流向子女的量)仍是我国代际经济流动的主流。〔8〕但贺雪峰(2009)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通过对一些省农村的实地调查得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代际关系是不平衡的,其中都是子女对父母的剥削性关系。〔9〕王跃生(2010)利用冀东农村问卷调查的数据,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10〕
对婚姻中家庭财富代际转移的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农村子女的婚姻会给父母带来很大负担。亲代为给子代完婚会将多年的积累耗费殆尽,甚至欠下债务,这种做法制约着亲代的消费行为及其养老观念。〔11〕第二,婚姻中的财富转移促进了两代人地位的转换。熊凤水(2009)对南村进行田野调查,认为婚姻支付实践变迁折射的是家庭代际关系的转型,正处于从“家庭本位”模式向“个体本位”模式的转型过程中。〔12〕聂佩进、王振威(2007)认为财产转移使得两代之间的强弱地位发生了转换,并且提出了家庭养老的困境可能与家庭财富的转移的机制有关,或将成为考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一个新的视角。〔13〕张再云、魏刚(2003)〔14〕在关于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本文就在既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的家庭婚姻消费数据和对村干部、婚姻当事人等的访谈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婚姻消费中家庭财富代际转移的机制及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有较为细致的呈现。
二、 调研地概况
贺雪峰将当前的农村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发达地区或城郊地区的农村,另一种是一般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村〔15〕,S村就属于前一种。S村现有两个自然村,360余户,1300余人;多数群众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人口流动频繁。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的方法,利用问卷和访谈搜集资料。问卷调查以家庭为单位,共收录了35户家庭的资料,覆蓋了近十年结婚的范围,问卷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通过对结婚消费与家庭收入来源进行比较,即婚姻中亲子贡献的比较以及婚姻中债物的偿还进行调查。对村领导、婚礼司仪及婚姻当事人进行了访谈,以论证和补充问卷调研资料。
三、 男青年结婚消费基本支出
根据当地的结婚风俗,S村男青年结婚费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准备婚房及装修、彩礼和婚礼花费。
1.准备新房及装修费用
村民A家在2011年建房之前已经建完东偏房和大门,当时共花费约10000元,后期建房的人工18000元,材料费(如板砖、水泥、钢筋、瓷砖、铝合金、沙、石子、门窗等)约55930元,装修10000元,共花费93930元,其中借债20000元。
所选样本的情况是,婚房及装修费用平均96142.86元,其中买房3家。如果去除买房的三家,婚房及装修平均是83594元。
S村村民如此重视新建婚房以至于建房成为一种刚性需求的原因,一方面是正处于房屋标准更替的阶段,以前的砖瓦房时代久远,出现破损,而钢筋水泥式的住房兴起;另一方面也是村民们普遍认为的,即收入来源的增多,带来村民收入的提高,因此拉动了村庄建筑业的发展。
2.彩礼费用
彩礼是古往今来结婚时必有的一个项目,只是称呼可能不同,至于它的意义,有的学者认为是对新娘父母抚养女儿的一种补偿,另有认为是组成新的家庭的物质基础,即婚姻偿付理论和婚姻资助理论。彩礼包括现金和物品两种形式,一般由新郎父母准备。
S村并没有“彩礼”的说法,此处的彩礼费用主要指村民所说的“见面礼”和定亲费用。“见面礼”一般是男女双方的家长根据附近新近结婚的人家给女方的数额协商而定,一般是带有吉利寓意的金额。定亲时,男方要给女方买金银饰品和衣服,如今增加了些新项目,如手机、电动车、电脑,甚至汽车等。S村在短短的十年间,仅“见面礼”费用上涨10余倍。
3.婚礼花费
婚礼费用主要包括结婚照、婚礼摄像、迎亲车辆、喜宴、烟酒糖茶、鞭炮及其他。2003—2007年间S村结婚的家庭,婚礼平均花费为10072元;2008—2012年间婚礼平均花费17695元。近十年,婚礼花费已经上涨了约一倍。
谈到婚礼费用就不得不提到贺礼收入,一般来说,如果只算婚礼花费的话,“办一次婚礼一般不会赔钱的”,所获得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03—2007年平均贺礼收入约为21909元,2008—2012年平均贺礼收入29174元,对比婚礼费用和贺礼收入,有效的34个数据中,除6家是支大于收外,82%的家庭都会有所剩余,平均剩余10976元。
四、 由结婚花费透析家庭财富的代际转移
结婚花费中存在家庭财富的代际转移,问题是怎样研究和分析婚姻中家庭财富的代际转移是如何进行的。Duran Bell指出:要理解婚姻以及与婚姻相关的资源转让,就要嵌入到财富积累的结构和动力机制的分析中〔16〕。因此下文通过子代结婚花费与家庭收益之比、结婚中的债务及其偿还方式、结婚花费中亲子贡献比较等几个方面来说明问题。
1.子代结婚花费与家庭收益之比
S村传统农民的比例较小,多数是既从事农业生产又务工的兼业农民。S村一个普通家庭结婚之前一年的收支情况如下:
收方面,一是农业收入,种植小麦和玉米,去除化肥、农药等成本,每年大约只能剩余一季农作物所赚金额,约4500元;二是打工收入,一个壮劳动力一年可赚约25500元。支方面,吃穿、人情、医疗等费用共支出约15000元。一年可剩余14500元。结合前文的数据,仅建房及装修花费而言,一般家庭要80000多元,这需要这个家庭积累5—6年,算结婚总费用的话,一般要达到115000元,需要7—8年时间积累。
2.结婚中的债务及其偿还方式
子代结婚需要一个家庭积累多年,但并不是等所有條件都具备才结婚,结婚时往往会发生借债行为。S村非商业性贷款并不很完善,村民多向亲朋好友借钱。S村建房及装修有17个家庭借债,占被调查家庭的48.7%,平均借债额为36059元。其他结婚费用仅有8家有欠债,占被调查家庭的22.9%,平均借债额为18750元。在结婚消费中准备新房和装修费用占的比重最大,相反彩礼费却没有以前学者批判的那样高,婚礼费用更是可以由贺礼收入抵消,多数家庭扣除婚礼花费外还会有所剩余。
在偿还准备新房及装修费用时,父母子女共担占的比重最大,约占50%,其次是父母偿还,仅子女偿还的很少。
3.结婚花费中亲子贡献比较
父母把给子女完成婚事当作最重要的任务,但婚姻的花费并不是完全由父母来出,在儿子结婚前一家人都在为家庭收入出力。
在S村有两个辍学的高峰,即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初中毕业更是占较大比重。初中毕业后,他们往往不会选择立即工作,而是会在技术学校或跟着师傅学技术。假设一个男孩18岁开始打工,至23岁结婚可以有5、6年的时间工作,如果一年可以存下10000元的话,结婚前可以存5—6万元,这样已经足够结婚费用的一半左右。但是实际上结婚费用中父母出资占80%以上的有71.3%的家庭,其中认为全是父母出资的19家,占54.3%。这说明在结婚消费中父母还是承担主要责任。
五、 父母致贫,导致家庭养老危机
在婚姻消费中,通过父母为子代建房、筹备婚事,家庭财富一步一步实现了转移,这对子代婚后家庭代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家庭养老问题。子代婚后家庭代际关系取决于很多因素,如父母年纪和劳动能力、儿媳妇的为人及与公公婆婆之间的关系处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力、传统文化及村庄文化的影响等。
在子代婚姻中,父母通过为子代支付大部分结婚费用,逐步实现了家庭财富的第一次代际间的转移,其转移的动机是什么呢?村落中,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利益的基本单位。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父母在儿子结婚时尽心尽力地办一场体面的婚礼,是受乡村舆论的约束,而且也会有自身精神的满足。
传统的家庭养老靠孝道来维系,是一种道德教化的结果,在社会养老还不健全,政府还没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全面承担养老的重担时,家庭养老仍是养老最重要的载体。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的价值观念在入侵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公民的孝道意识在弱化,不赡养老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子代更多的是以一种理性的、经济的思维去衡量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父母将为子女完成婚事当作自己人生的“一项任务”,因此心甘情愿将自己积累的财富传给子代,父母是用传统的道德和情感的思维去对待子女,子女越发用现代理性的方式去衡量双方之间的关系,这在某种程度是一种不平衡,父母必然要面临家庭地位和家庭经济地位的下降。上述分析,呈现了婚姻消费中家庭财富是如何实现由父母向子女的转移,通过新建房屋,筹办婚事,一个新的家庭出现,再加上婚后债务的偿还,家庭财富实现了代际之间的转移,由此也影响到了代际之间的关系,父母因此变得贫困,生存状况下降,家庭地位也随之下将,进而影响到了家庭的养老关系,父母因此面临着养老的危机。
六、 结论与讨论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然而农村社会却日渐暴露严重的问题,婚姻与家庭问题就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青年期中,成家和立业一样,是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事件,也是青年期的首要任务。婚礼被认为是男女向社会宣告婚姻关系的确立及新家庭的形成的重要事件,双方也通过婚礼的形式实现社会角色以及权利义务的转变。随着农村消费水平、消费观念的变化,关于农村男青年的结婚消费问题,其结婚消费给家庭及自己又带来了怎么样的处境问题,社会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结婚消费上涨现象成为中国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阎云翔认为:“近年来婚姻交换中花费高涨的现象绝非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回潮。相反,它代表了婚姻交换制度持续变动的新近阶段”,是对政治和经济变迁的积极回应〔17〕。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思想变迁的影响,结婚消费费用上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新的家庭结构形式应对社会变迁的表现。
〔参 考 文 献〕
〔1〕靳小怡,李树茁,朱楚珠.农村不同婚姻形式下家庭财富代际转移模式的初步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2,(01).
〔2〕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3〕费孝通.江村经济〔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4〕毓仁华.当代青年农民婚姻消费的特点及原因探析——以铜陵市农村为例〔J〕.消费经济,2006,(04).
〔5〕王立业.欠发达地区农民结婚费用支出研究——以Y县D村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09.
〔6〕杨善华.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农村的家庭和婚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阎云翔著,龚晓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集团,2006.
〔8〕郭志刚,陈功.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经济流量的分析〔J〕.人口研究,1998,(01).
〔9〕贺雪峰.农村代际关系论:兼论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2009,(05).
〔10〕王跃生.婚事操办中的代际关系:家庭财产积累与转移——冀东农村的考察〔J〕.中國农村观察,2010,(03).
〔11〕王跃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理论和经验分析——以北方农村为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2010,(04).
〔12〕熊凤水.从婚姻支付实践变迁看农村家庭代际关系转型〔J〕.中国青年研究,2009,(03).
〔13〕聂佩进,王振威.农村家庭代际间的财富转移研究——以河北农村为例的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07,(03).
〔14〕张再云,魏刚.代际关系、价值观和家庭养老——关于家庭养老的文化解释〔J〕.西北人口,2003,(01).
〔15〕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6〕Duran Bell. Marriage payments: A Fundamental Reconsideration.摘自瞿明安,施传刚.多样性与变迁:婚姻家庭的跨文化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17〕阎云翔著,龚晓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集团,2006.
〔责任编辑:史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