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钰
【摘要】自2013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家庭农场”这个词后,具体何种模式最适合中国的发展现状、如何实现家庭农场在中国的普及等一系列问题就已成为一些农业专家及学者们孜孜以求希望尽快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土地流转;政策支持;新型农民;农场规模;产销一体
一、引言
随着城镇化的脚步越走越快,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安徽农村青年,我再真切不过的感受到了身边事物变化的速度之快,就拿土地来说,十年前,每到春耕秋收,家乡的田间地头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农忙景象,那时候,农忙是大人们在整个一年中最大的事情;但如今被抛荒的土地随处可见,即便是到了秋收的时候,只需要雇一台收割机,几个小时便能把过去要做几天甚至十几天的事情给做完,可还是有很多人不再愿意种庄稼。
也有很多农民将自家的土地以租赁的方式租给自己“熟悉的”种粮大户使用,租金常以粮食或直接以现金的方式支付,具体金额由双方私下商量,并不固定。据调查,在安徽的一些农村地区,只有个别自家购买了大型农用机器的农户,才会承包超过五十亩的土地,而一般的种粮大户一般只会承包约二十亩到三十亩不等的土地。
除了有的农户不种粮食了,有的农户手上的的土地变多了,产中需要人工劳作的部分减少了,我发现,产前和产后与十年前并没有很显著的变化。由此可见,种粮大户与概念中的“农场主”并不是同一角色。
二、解决土地流转难的问题
(一)首先是农户愿意将手中的土地交出去
前面提到,有的农户愿意将自己的土地交给自己“熟悉的”种粮大户,但农户如果与本地的种粮大户不熟的话,由于农户与种粮大户之间没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农户便很可能即便让土地抛荒也不愿意将土地交出去。而其中的原因与我们所说的“城镇化”不无关系。有学者指出,真正的城镇化并不是将农村人赶到城市去,而是让农村变成城市,让生活在农村的人过着与城市人无异的生活,享受着和城市人一样的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在传统的农民们心里,进城打工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但总有一天自己会老去,可城里容不下一个农村户口的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所以真到了那一天,他们还是要回到农村的,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至少还有口饭吃。所以解决包括就业、户籍、住房等等一系列问题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的首要任务。另外,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租赁是农户们普遍比较容易接受的土地流转的方式,但是在租金方面一直没有统一的度量,这也是农户们犹豫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标明租金的支付标准,例如:按照当年当块土地总收成的百分之几来定价,并且在发生租赁关系的同时应当签订相关合同,以此保障农户和农场主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其次是有农户能接得住这些土地
即便是有足够的土地得以顺畅的流转,如果没有农户有能力种的了这些土地,那也是毫无意义的。引言中提到,如果农户手中有现成的机器设备,他会十分愿意承包更多的土地,但如果没有,就得租借或靠人工或购买设备,这样一来成本增加,有心却无力,只能选择量力而行。所以政府政策的支持十分重要:在农用设备购买方面给予政策性补贴或优惠,银行信贷方面给予低息或免息的的优惠等等。或从农场方面下手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可以通过合理划分区块后成立农业合作社(要注意控制区块的大小在合理的范围内),每个合作社购置几套齐全的大型农业生产机器(具体数量可根据区块内农场的多少和土地面积的大小来定),提供给区块内的农场主们共同使用,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支付一定的保险金,以保证农场主不会恶意伤害机器。因为农用机器毕竟价格太过昂贵,每户一套没有必要,显得浪费,而且后期维修和养护会增重农户们的负担。
三、解决农民“继承人”问题
(一)首先需要有合适的人愿意做专业农民
农村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及妇女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留在农村的这些儿童、老人及妇女显然不是农场主的合适人选。那么如何让那些合适的人放弃城市里繁华优越的生活而回到农村做一名专业农民呢?如何让已经倾向于兼业化的农户安心留在农村做一名专业农民呢?资料显示,美国农民的年均收入是高于城乡家庭年均收入的,他们的生活是十分富裕的,并且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基本上替代了人工劳作,在美国,农民是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所以建立并完备的福利待遇体系,适时根据农场规模及经营情况给予适当的补贴;建设完备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让农业生产持续高效的迈向现代化;购置完整的一系列农用机器,解放农民的双手,让劳作变得轻松些,让中国农民也变成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农无传人”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二)培育现代化的农业经营者势在必行
所谓现代化的农业经营者,即为有知识、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如今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时代,想要丰厚的回报,拼的不仅仅是挥洒了多少汗水,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管理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支持套用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来管理家庭农场。这就要求农场主不仅要会基本的作物种植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经营管理自己的农场以获得更高效的产出,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安排一些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场主们答疑解惑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帮助农场主们更好地经营自己的农场;或者面向广大农场主们定期开设一些农学、管理学、营销学之类的课程,增加他们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
四、解决产前和产后的问题
(一)产前问题主要有农场规模和种什么两方面
1.关于农场规模。一提到家庭农场,大家想到的应该都是欧美的大型家庭农场,以美国的大型家庭农场最为典型。家庭农场起源于欧美,道格拉斯.诺思说:家庭农场是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但作为一种舶来品,它是否适合中国的发展现状呢?不管怎样,我们知道“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了,它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业生产改革迫在眉睫。纵观日、韩的中小型家庭农场模式,再分析这两个国家的国情现状,不难发现,日、韩的共同点是地少人多,而美国等欧美国家则是地多人少的情况十分显著。再看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数量不言而喻,甚至我国比日、韩地少人多的情况更为极端。所以,中小型规模的家庭农场才是适合我国现状的不二之选。
2.关于种什么。前面提到,我国地大物博,因此,各地气候、土壤条件等情况不尽相同;就拿安徽省来说,安徽省属于中西部省份,往北多以面食为主,往南多以水稻为主,而安徽省的山区也不在少数,山区则以茶叶作为主要农作物。所以在决定种什么之前,要请相关的专家进行实地勘测,要做到因地制宜。这里涉及到农场主对于自己土地的规划问题,所以说,掌握一定的农业方面的经营管理知识,可以帮助农场主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样可以借助农业合作社的力量,同一区块或相邻的几个区块的农场主由于土地状况相近,鼓励种植同一作物,形成规模种植,这会为后期的销售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也更加有助于形成品牌效应,一旦品牌效应形成,以后的销售工作便会越来越顺利。
(二)产后主要是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了
自产自销的方式效率太低容易打击农场主们的积极性,其实办法有很多。第一可以如前面所说在形成规模种植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单位,创建自己的品牌。建立一个产业链,开办工厂,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再包装,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户们的收入;通过争取有效订单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方式实现产销一体化,在积累了人脉和销路之后形成品牌效应,为以后的产后工作铺好康庄大道。第二可以成立一个农业服务机构,形成专门的组织来负责打开销路,而农户们只负责提供产前、产中对农场进行管理和提供农产品,这样分工明确,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有利于提高农户们的积极性。这里应该注意,农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应该由政府来选,而是应该由农户们自行商议选出,因为农户们自己选的才是他们最信任的,他们才能安心的做自己的农场主而把产后销售的重要工作交由他人来负责。同时,政府应向农场主们提供政策保护措施,用以在减产以及滞销的情况下保证农场主们的最基本收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石华灵.河南家庭农场模式研究[J].市场研究,2015,(3)
[2]黄宗智.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J].开放时代,2014,(2)
[3]王先菊.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10)
[4]孟莉娟.美国、日本、韩国家庭农场发展经验启示[J].世界农业,2015,(12)
[5]谷彬.从大数据监测看我农村土地流转[J].中国市场,第45期
[6]何劲,熊学萍,宋金田.国外家庭农场模式比较与我国发展路径选择[J].经济纵横,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