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源头, 教学生有效学会习作

2015-05-30 10:48:04彭玉茹

彭玉茹

【摘要】 陶行知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就要求学生“学真知、求真理、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直接从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受到启发、汲取营养、学到方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要让学生乐于习作说真话,写真情。然而,在我们现在的习作教学中却很难看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写的都是些套话。或是,把别人作文中的思想为我所用,没有自己的真切感受。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29-01

0

我对我校四年级的150名学生的作文作了一次调查,其中很喜欢作文的32名,占21.3%,很害怕作文的8名,占5.3%,很想作文但感到困难很大的110名,占73.3%。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本来很想作文,就是苦于困难很大。有哪些困难呢?没有材料写:70人,占46.6%,有话写不出:55人,占36.6%,不懂怎么写:25人,占16.6%。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一到作文,就头脑生疼的原因了。俗话说:治标还要治本。从这样的调查中,我采取这样的作文教学:

一、点燃学生的习作兴趣之火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习作时,如果学生不愿吐露,也会使教师一筹莫展的。新课程倡导要让孩子在习作中有话可说,有话愿说,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热情,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写作的积极性。在维持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激情满怀,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有强烈的表达愿望,发挥学生蕴藏的潜力。学生有了兴趣,搞好作文教学就有良好的基础。

二、帮学生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他的作文素材便可信手拈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只有厚积才能博发。

首先,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有很多学生所注意的事物,然而,并不是每一件事物,都能印刻于学生脑中。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迅速发展,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更多地依靠有意注意,而且有意注意的效果明显高于无意注意。所以,让学生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才能丰富生活储备。具体的可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观察:1.观察家庭生活及家庭中人员的喜、怒、哀、乐。2.观察学校发生的新颖、独特的事情,注意自己当时的感受。3.观察有关自己的事,如自己参加的活动,自己的心情变化。4.观察家庭、学校以外的人和事。5.观察大自然的一切变化。

其次,我努力创设各种情境。这里所说的“情境”,使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是特别适应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身心的活动其中的教育环境。这样的情境体现了教育环境全面地、和谐的统一,具有一种亲和性、审美性和体验性,他既和很多的心理学流派所提的“情境”有其相似之处,有其共性,但也有我们独特的个性,那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厚底蕴,那就是审美的、智慧的、情感的文化内涵。在创设情境中,让学生的生活色彩斑斓。如开展主题队会、中队活动、联欢活动、参观游览,专题手抄报比赛等等,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愉悦了学生的身心。为学生的习作开辟源泉。

三、帮学生积累语言

事实上,很多学生有了切身感受后,却有口难言,不能用语言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诉诸于笔端”,为使学生的习作“有语言可用”,我将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

1.品味课文。苏教版得课文文质兼美,充满童趣。学生学每篇课文时,我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他们字斟句酌,仔细品味,然后感情朗读,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了不少词汇。

2.教师精辟的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浅显、幽默,而又词汇丰富,那么与教师朝夕相处的学生耳濡目染,必然会学到很多词汇。

3.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书籍面广量大,“营养”丰富。日子长了,必定有一笔不小的收获。“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学生将这些收获在日记中记录。

4.具体习作,针对性积累。在习作前,指导学生积累相关语言。摘抄大量有关本次习作的语句,段,在学生之间开展比赛。老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词句。这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四、教给方法

我们的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习得了方法,是可以终身受益的。这个方法的渗透是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落实的。模仿是孩子习得能力的最佳方法。人从生下来就是模仿,从模仿中习得,从模仿中去创新,以致创造。何况学生的习作能力呢?小学中年级阶段,让学生仿写是很好的教学习作方法。

如教学层次清晰、明了,有明显的写作方法的课文,教师便可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仿写。学《庐山的云雾》后,利用本课最大的结构特点——总分的结构方式,让学生以身边生活中的景物为例,用眼、耳、手、脑并用去观察,听一听,摸一摸,加上联想,将这个景物的特点写出来。我校的花坛中有一种叫“红花草”的花。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学生运用总分的方式写到:

红花草真是漂亮极了。每天早晨同学们背着书包进来时,红花草便慢慢露出粉红色的笑脸。到了中午,花的每一片花瓣都展开了。微风吹来,红花草挑起了美丽的舞蹈,好像在说:“你好!你好!”

这是一位三年级学生的习作片断。从这个片断中,可见,孩子领悟了如何用总分的方法,从不同方面去描述一个事物。今后他在写景物的文章中便可得心应手地运用这样的方法。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关注学生习作的现状与需求,教学得法,让学生的习作切实地我手写我心,最终让学生的习作能力得以有效的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