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玲
【摘 要】 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说过:“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忽视了数学语言的教学无异于“买椟还珠”。如果把数学比作是装载知识的帆船,那么就可以把数学语言当作承载帆船的水,水越深则托起的船就越大。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一点不亚于语文中的语言表达,甚至说是非常重要,不会阅读数学题,不理解数学题意则数学寸步难行。
【关键词】 数学语言;读说能力
数学阅读是学生根据其他地方积累的已有知识,通过阅读数学材料构建理性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理解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呼吁,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一定不要忽视阅读,久而久之,学生既想说又会说、乐说,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理解思路寻求适合习题的解题过程。培养学生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一、读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缺乏数学阅读能力,就会造成一些学生弄不懂题目的具体要求,最终导致无法解题等现象。我们不能只是大声呼吁要阅读,我们更要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我们应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争取每堂课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机会。在新课教学前,可以把放手让孩子盲目漫无目的的预习,变成教师的精心设计要求或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过程中多指导学生进行自读质疑,带疑问思考,带疑问听课。课后教师也不要忽视阅读的重要性,多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包括例题,里面的每一个字都不要放过,在读中温故知新。
数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清楚:数学课堂其实和其他任何一个科目没有区别,页需要引导学生“读书”,在阅读中提高学习能力。我们只有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才能创设高效课堂。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摒弃在实际教学中,牵着学生鼻子走。引导并组织好学生“读书”是促进学生积极性重要方法。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使学生读得到位,从而逐步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呢?
1.唤醒“读”的意识,让他体会以读促思。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导入新课的趣味性。例如:笔者在讲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 》第2课时。即将上课,我看到孩子们已经做回位置,于是我拿出几十面按红、黄、蓝顺序排列的彩旗,下面顺次标上序号1、2、3……100,学生们很是好奇,但是不知道我要做什么,于是我说:“老师不看屏幕,同学们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咱们当场考试?”等大家迷惑我为什么会这么厉害时,我说咱们今天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学完大家就会和老师一样神奇啦!大家一起来读读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大家快乐读起书来!
2.传授学生“读” 的方法,让他读有所获。其实数学课堂的阅读也可以分为好多种读,可以略读,粗读,精读,细读,甚至还可以跳读,当我们把这些交给孩子的时候,我相信假以时日,孩子一定会找到合适方法的。
3.带着问题读。为了让数学课堂的阅读有明确目的性, 有方向性, 减少学生不会读书的迷惑,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慢慢可以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索知识的习惯。例如:笔者在讲授《辨认方位 》第1课时,我一上课就问学生:你知道超市在咱们学校的哪一面吗?学生大声回答:东北面。为什么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一学生站起来说:因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另一生说:东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就是东北方向。这样不知不觉中孩子在问题解答中学会了辨认方向。
4.一边操作一边读。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孩子,可以让孩子们一边操作一边读,这样让他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说是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的重要手段
我们的数学教材中提供了许多有趣的、与我们生活背景息息相关的情景,这样就为我们训练孩子的说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与机会。
(一)数学语言的训练,提高学生逻辑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不能忽视教材中的插图及学具, 教师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多进行看物说话、看式说题等训练,通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外在形象能力与内在思维能力的统一。
(二)说要注重层次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也不能忽视语言的层次性,尤其是面对不同阶段的孩子,我们的要求不全相同,但是要从一句完整的话,到一句连贯的话,再到一句有内在逻辑的话。
(三)强化“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我们要多花心思,多给学生“说”的机会,例如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可以以趣吸引学生。在学习《认识时、分》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小谜语: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小朋友不不假思索就猜对了,顺势我说你们“认识钟表”吗?学生纷纷认真读出不同钟表上的时间,虽然有的不对,但是大家都七嘴八舌说起来。
总之,数学教学之中的“读、说”是有机的整体,它的每个环节都不能离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更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探究的精神。只有师生之间努力创设的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