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自主探究从需求开始

2015-05-30 08:26闫茗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男女生图形数学知识

闫茗

记得在我第一次上公开课前,我把我写的教案拿给我的老师看,我的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这节课,首先,你得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统计这个知识的需求,要让他们意识到为什么要学‘统计. ”这句话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是啊,很多的数学知识我只知道按照课程要求这样一课课地教下去,却忽视了学生学这个知识的目的. 就拿二年级的“统计”这一课来说,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把杂乱的物体、图形、数字等进行分类和归类,并学会数据的收集. 可是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它的目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呢?我想,这些问题应该是我们老师深思熟虑的.

一、产生需求:从情境走向数学本质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习感兴趣了才会觉得学习是愉快的. 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前不久,我刚刚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老师的课,他上的是“统计——平均数”的内容,在例题的教学上,他首先出示了男女生套圈的第一次比赛的统计图. 这幅图里,男女生人数一致,每个男生都是套中7个,每个女生都是套中6个. 在这幅图里,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男生套的准一些;到了第二幅图,男女生人数还是一致的,但是男女生每个人的套圈个数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想比较出谁套的准一些. 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比较它们的总和. 在接下来第三幅图里,每个男生还是套中7个,每个女生还是套中6个,但是男女生人数不一致了,这个时候,学生会意识到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总和已经不能代表出他们的整体水平,但是好在还是很容易看出男生套的比女生套的准一些. 最后一幅图,徐老师才出示教科书上的例题图:即男女生人数不相等,且每一名同学套中的个数不一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思考:观察已经观察不出谁赢谁输,总和也不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水平. 自然而然就会寻找用另外的一种方法来进行判断,同时在教学中老师就很自然地引入——“平均数”这个概念. 整个过程中,徐老师循序渐进,由情境的布置一点一点地激发出学生对学习“平均数”这个知识的需求,并且没有任何感觉刻意的模式. 这一系列的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去思考,去想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需求.

二、产生需求:从参与走向数学内涵

要真正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就必须赋予课堂新的生命,并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 数学上其实很多时候可以进行实物演示,让学生动手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 如:在学习 “认识面积”这一课,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如何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观察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接下来我就开始难度升级:让学生拿出准备好但是不能通过观察得出谁大谁小的长方形纸片,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比较出谁大谁小的问题.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出:可以通过重叠的方法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最后再给学生两张不规则的纸,这两张纸学生已经不能通过观察和重叠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这个时候我就激发学生思考用相同大小的小正方形一个个拼满这两个图形,再通过小正方形的个数的多少来比较它们的大小,这样的方法在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的同时,还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单位“1”这个概念. 这样一步步的过程,把数学知识带入生活中,从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参与学习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也有许多和面积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面积知识的需求.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学生始终积极思考,动手、动脑,全身心地投入,这本身就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于学习面积的需求,并且避免了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单一模式,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产生需求:从活动走向数学体验

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合作教学、游戏、表演等作为课堂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成效. 例如:在教学“认识千米”这一课,为了让学生能对千米有更深的认识,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一起到操场上先目测一下一百米的长度,然后再带领学生们一起跑一下100米有多长,需要多少时间,在学生们感知了100米的距离后,再带领学生感受一下400米操场一圈的长度. 接着,就在操场上告诉学生们10个一百米就是一千米,操场跑2圈半就是一千米. 在感受了一千米的长度后,我让学生从刚刚的感受中推测“你现在站在操场上,你觉得,从这到学校的哪座教学楼的距离大约是一千米”,并步行这一千米的路程,用计时器来计算走这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回到课堂后,我再巩固刚刚的认识:用ppt显示各个和千米有关的生活信息,让学生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在课后,我指给学生一段两千米的路程,让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选择用坐车、骑车等方式走完这两千米的路程. 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千米比学生在课堂上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要让学生的印象深刻得多. 这样的活动课,不仅向学生们传授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地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学习的需求. 不用老师、家长强迫,自己在活动中、生活中就能去探索知识,而这样的目的就是我们所希望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的确,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不是教给学生多少数学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与动机,因为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数学的需求与动机,他们才会对数学感兴趣,才会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进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加热爱数学. 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数学教师的理想追求.

猜你喜欢
男女生图形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彝族说唱 男女生三重唱
分图形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