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悦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教育日益成为人们谋取生存,获得存在感、幸福感,乃至应付世界变化的利器与法宝。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社会对祖国花朵的期望、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都落在了教师身上。可以说,教师肩负重任。然而,社会的舆论并不因为你是教育者而宽容,甚至更加苛刻;家长重视教育却可能对不懂教育;孩子自身意志与方法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如意。所以有效教学不仅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教学的因素。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
关键词:有效教学 经验 语文教育
一.改变教育理念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很多有耐心、爱心、责任心的老师,他们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一生兢兢业业,这叫群体无意识。首先,传统教育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并不关注学生的生活,忽视学生的经验,造成儿童与社会的脱节,从而阻碍受教育者的发展,是为“无效教育”。甚至“教育无用论”这个话题一度甚嚣尘上。其次,传统教育的选拔功能注定存在残酷的淘汰机制,注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受到公平的、平等的教育(虽然这个教育也许是无效的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一旦不能适应教师的节奏,就可能遭到教师的“冷处理”,久而久之,丧失学习兴趣的同时,磨灭了个性、闭塞了智慧,甚至会扭曲人格。教育都称不上,谈何有效教学?所以,转变教育理念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新教师应更关注教育的情感功能,重视教育对象情感的激发,“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经验与生活。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是根本
语文二字,包含着“语言”和“文学”,是为“大语文”。而教学中,师“说”得太多,生“说”得太少;师“教”得太多,生“悟”得太少;课堂变大了,生活却变小了。语文“人文性”的学科特性注定了语文教学不能禁锢在教科书上,因为一旦离开了学生的生活与体验,就丧失了其文化熏陶功能。
杜威说过:“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名师李希贵《在语文老师心中的痛,阅读比上课管用》一文中,反思了当今语文教育的效果。我们教会了孩子什么?语文课应该像阅读一样,充满着人文的情怀,感动你我;像阅读一样,见多识广,扩展着人生的疆域;像阅读一样,广博精深,将各种思想融会贯通。
中国古代文人的特质是“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就是“腹内有书气自华”。这种珍贵的气质是将“文化”深入骨髓、融入灵魂的成果。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的思想的洪流;教师是监视班,在幕后默默地保护着班级学生的身心安全。
三.研究学生是有效教学的途径
新课改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帮助每个学生的发展”,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哲学角度,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决定因素。如何调动课堂气氛?激发生积极性?教师要掌握一定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营造有效课堂。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发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寓教于乐。低年级学生经验较少,教师该教的就大大方方地亮出来,完成教学目标。五年级《郑和远航》,作者详细描写了郑和出行的壮观场面。考虑到课后有复述文本的要求,教师展示船队出行,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队扮演船员,一队扮演当地的百姓。联系上下文,想象他们交往的情景。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经验。同学们都看过做买卖,对话起来各有想法,都想把东西推销出去。在言语交流之间,学生不但佩服郑和船队的勇敢与伟大,而且深入体会到这是强大的综合国力的支撑,从而产生情感的熏陶,激发对文学的热情。我认为,有效课堂的关键就是经验,研究学生的经验。
四.语文能力的提升是落脚点
素质教育不是盲目垦荒,而是有着明确地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着教师对语文本质和思想方法的理解。五年级《水》课堂上,师首先出示马朝虎自述《我的丑娘》,为下文母亲无私“倾注”做铺垫,引出作者回忆小时跟母亲的一些事,让学生在自由练读中寻找,找到最美段落,朗读分享,师相机指导。“他们在喊什么?试着喊一喊”“下雨时,你在做什么,你会说什么”,联系实际,对比感知。在第二课时询问生“如果是你,工作、学习忙了一天,又累又热,你怎么用水”,生在说出真实想法后,判断其是否体会到“滴水如金”。最后,抓住文眼“倾注”,感受故事背后,母亲浇灌的是民族的繁衍,种族的延续。在母亲源源不断地浇灌下,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生谈想法与做法,在轻松地交谈中,生便把课文内容梳理好了。在合作探究时,穿插着母爱的温情与伟大,背后更是人与自然的主题。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