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动”起来

2015-05-30 04:52:39苏清妹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初中课堂

【摘 要】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和课堂教学给人总体感觉比较枯燥,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在照本宣科地唱独角戏,刻板地进行观念的灌输和道德的教育,忽视了也缺少与学生们的探讨与互动活动,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教学效果经常不很理想。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们动起来是当前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效率、改进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动

初中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改变以往思品课堂中“填鸭式”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讲的状况。社会在发展,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较为多样化,只有不断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行动起来,多看看、多想想、多说说、多做做,才能进一步改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高实效性。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笔者结合自己上初中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告别依赖,走向自立》的教学经验和感受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动”的欲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其思维进入活跃状态,产生强烈的探究之心和学习的热情,而后就可以比较自然的导入新课学习。上《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中,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动”脑与“动”手。问卷调查的题目是“你觉得自己是一个自立的人吗?”学生针对调查的内容进行思考,给自己打分,最后学生将自己的分数公布,分值越高说明他的自立能力就越强。通过问卷调查法,学生思考问卷题目(日常生活小事),激发了他们“动”的欲望,又与教材内容相贴合,过渡自然,极大激发了对本课内容的探究欲望。

二、设计情境,让学生体会“动”的喜悦

在课堂上,教师们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就是要激发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这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告别依赖,走向自立》教学过程中以杨旭从依赖到逐步自立的过程的例子,我设计了三个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1.“议一议”

初中七年级学生杨旭在快要开学的时候对父母说:“我要自立了,再也不需要你们的帮助了。”到了学校他发现自己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不会整理内务,这时,他想妈妈了,想要回家了。问:杨旭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杨旭所说所想所做对吗?通过材料引发学生共鸣,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自立不等于拒绝帮助,最后归纳出依赖的危害。同时看到依赖父母的后果。

2.“说一说”

展示故事:杨旭的早晨。思考:①杨旭以前老是睡懒觉的原因是什么?②为什么他能改正这个坏习惯?通过该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摆脱依赖就是必须独立生活,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来负责和处理。

3.“辩一辩”

杨旭想去打球,而他的同学却叫他去上网,他该怎么办?①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②你的身边有没有有主见的人?通过辩论,让学生们明白自立就得做到遇事有主见,能够对自己的各种行为产生的后果负责。

通过这“议一议”、“说一说”、“辩一辩”三个情境的设计,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辩的欲望、展现自我的场所。也许一些学生的观点不是很正确,论证的过程逻辑性不那么强,但是这种主动探究、互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与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并将将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这就真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引导竞争,让学生体验“动”的快乐

教育家陶行之指出:“生活即教育。”新课程标准中也要求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生活就是教学的大课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和事,向生活学习,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学习、成长。在本课中我设置“动动手”环节进行“动手大比拼”学生分组进行叠衣服比赛通过学生动手展示学生的自理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要培养自理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际行动,只有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而在这叠衣服比赛中学生不仅将平常看似简单的小事学习巩固还体会到比赛的快乐。可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仅能让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也能让课堂气氛更活跃,增强学生们主人翁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一起总结,让学生享受“动”的成果

有趣的开头、生动的过程、完美的结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三部曲,我们上每一节课都应该做到“善始善终”。很多时候课堂小结或总结都是由教师自己归纳完成的,如果能够让学生一起来完成,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点还能培养他们归纳整理的能力,让他们享受到自己“动”脑的劳动成果。在《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课接近尾声之际,我就提议全体学生一起朗读陶行知著名的《自立歌》。通过“动”口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让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学生的心灵直接对应,使学生受到文学艺术作品的熏陶和感染,强化了学生对自立的渴望。

总之,一节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能围绕教材动脑,动口,动手,以此促进课堂灵动。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

作者简介:

苏清妹(1981.9~),女,福建尤溪人,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台溪中学政治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初中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16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1:44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0:56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6:43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