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仙琴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1)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并要求师生之间有一种新型的民主,合作,伙伴似的关系。要求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教材例题在 整个数学教学中的比重很大,是中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工具。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每个人都应学习有用的数学而不是纯数学,死板的数学。
(2)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初中生在生理上迅速走向成熟,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次表现在自我意识高涨与反抗心理,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自恋”和“逆反”。中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基本形成阶段,他们已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由大小前提得出结论,不管有无具体事物,都可以了解形式中的相互关系和内涵的意义,他们初步具备了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为了促进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转化,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具体经验的支持,把抽象的概念和命题同化于他们的认知结构,在中学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充分张扬学生的自我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努力创造民主的师生关系,尊重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自信、乐于探索、善于交往和自我调控的品格。 基于上述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新教材例题的“二次开发”有其必要性。我们应当不断改革教与学的方式,以适应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努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3)通过大量的听课和自己上课发现,极少数的学生即拔尖的学生对于老师例题的方法稍加提醒就领悟;大部分的学生都要对于例题进行启发,分析,板书示范后才能掌握;而绝大部分学生都要一道例题讲完后不断的进行变式训练方能掌握。
2.研究意义
现在是义务教育,班级的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而数学新课标的标准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搞好例题的“二次开发”不断的进行变式,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训练,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提高课堂45分钟的黄金量,这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初中数学课改以来,新课程标准就如何合理实施教材以及如何对于新教材例题进行二次开发,专家们撰写的专著与论文都不少。如高长山和张群老师编的《控江中学新教材二次开发丛书:新课标数学解析》和新滨中学的石焕品平老师写的《对初中数学课教材二次开发的研究》等,但却很少有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争对性的例题二次开发。我们学校选定了课题新教材例题的“二次开发”,我在里面负责研究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例题的“二次开发”写一篇研究报告。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
(2)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3)《教育学》和《心理学》。
四、研究的目标
因为我们所在的学校是小县城的中学,学生程度,家庭情况参差不齐,大部分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许多父母在打工,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
(1)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以及学习习惯。以便能为新教材例题的“二次开发”提供心理的理论依据,选择好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情景,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地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2)了解学生上数学课对于例题接受学习的不同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备课时能充分地备学生,关注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于例题通过设置有剃度的“变式”以便达到“人人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促进教师在教学时以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放在首位,时时刻刻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能真正实施新课程理念。
五、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情况边实践边修改,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
1.观察法
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学生的学习例题的心理情况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详细的记录,从而全面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
2.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收集《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由此进行有关初中数学例题“二次开发”的有关资料。
3.调查法
查阅借鉴制定调查表,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进行问卷调查、 座谈、 观察等手段,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归因分析,并作出准确、具体、详细的记录,从而全面掌握要研究的情况。
4.行动研究法
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以解决实际问题位主要任务,在行动过程中,随时分析法。
5.专家咨询法
研究过程中通过向心理学专家和有经验教师请教,进一步修正和改进实施方案。
6.经验总结法
将研究成果及时在教学研究课题的管理活动中展示和交流,及时总结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修改、 补充和完善研究方案,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