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中设疑贵在“巧”

2015-05-30 10:48叶婷婷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贵在边长切线

叶婷婷

【摘要】 “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 “学贵知疑,教贵设疑”,设疑贵在“巧”. 笔者认为,初中数学课中设疑巧妙,一贵在把准时机,二贵在研究策略,三贵在遵循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问题设置的有效性,便于学生知疑、解疑、释疑,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数学;设疑;巧

疑是思维的开始,会质疑,就会积极思考,努力探求. 质疑和解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反复设疑的方法来进行讲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学贵知疑,教贵设疑”,设疑贵在“巧”.

一、设疑“巧”:贵在把准时机

1. 课前设疑,集中注意力,导入新课. 如:我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进入新课前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首自编的顺口溜:“学生若干房若干,分配住房做了难. 每间房子住4人,还有8人在外面;每间房子住8人,还有一间住不满. 动动脑筋算一算,多少学生几间房?”学生看后,群情激奋,满以为不用吹灰之力,列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解出来,结果一试,不行!于是我就很顺利地导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大家听起来格外起劲,注意力特别集中.

2. 课中设疑,引发思维,培养能力. 课中设疑一般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用讨论式,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拟定的问题也应略高于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自信.

3. 课后设疑,温故知新,巩固提高. 课后设疑一般难度应大一点,是学生通过自学后又能够解决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 ”正是这个道理.

二、设疑“巧”:贵在研究策略

1. 在联系实际生活中提出疑问.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为上升到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由看电影的对号入座而引入直角坐标系的建立,由三角形的屋梁而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由游戏中的算“24”引入到有理数的运算,由生活中各种美丽的图案而引入轴对称、中心对称的学习,等等.

2. 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疑问.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手脑并用,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加强求知的渴望. 例如:在教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可让每名学生剪一个任意三角形,再要求他们按照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剪一个与它完全重合的三角形,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为什么?第四步组织学生用量角器度量每一组对应角的度数,用刻度尺度量每一组对应边的长度,组织学生交流发现心得.

3. 从观察实验中引入疑问. 多制教具,多用图片、小仪器等,把一些问题变得更加直观,便于学生接受.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教师出示三根细棒,接着,教师换掉一根(使其中两根长度之和不大于第三根的长度),学生发现这时无论位置怎么放,都不能构成三角形,跟着问:“为什么有的三根棒能够成三角形,有的就不能呢?”由此,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4. 在以旧引新中带出疑问. 把相关的旧知识合理安排,精心设计成一个台阶,为学习新知扫除障碍. 例如:在“平方根”一节中,可以这么设计: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可求它们的面积,反之,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可否求它的边长?当S = 9平方米、16平方米、3平方米、a平方米时,边长为多少米?”前两题学生能轻而易举地答出来,但在后两题边长上却卡壳了,有的摇头,有的挠腮,他们想不到被一个似曾相识的问题难住了,很不服气,在这种障疑情境下,顺势点出课题,学生们兴趣很浓.

5. 在对比教学中寻找疑问. 把易混淆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对比,找出有什么异同,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它们,牢固掌握知识. 例如:在“四边形”有关内容的学习中,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知识非常相近,学生极易混淆,教学时,可提问:“各自的对角线有什么特殊之处?各有哪些异同?”这样学生就易于分清各四边形的特质,便于区分掌握.

6. 抓住知识重点抛出疑问. 这需要教师对每个知识的重、难点非常清楚,抓住关键地方抛疑,引发思考,解疑的同时,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要点. 例如:在讲“切线的判定定理”后,出示几个判断题:(1)经过半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和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3)点P为直线m上的一点,OP的长度等于圆O的半径,则直线m 与圆O相切. 学习后,使学生明白判定切线要抓住两个重点:一过圆的半径外端,二和该半径垂直. 从而为定理的运用做好了铺垫.

三、设疑“巧”:贵在遵循规律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疑问都能刺激学生积极思考,不恰当的设疑会遏制学生探求的欲望,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设疑的时候应遵循设疑的一般规律. 如:

1. 针对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切忌不分主次轻重,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把疑设在重难点处,生于无疑处.

2. 适时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还要善于把握时机,把“疑”设在“节骨眼”上,适度的疑问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动力.

3. 全面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由此,教师设疑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心智技能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疑问.

教师设疑贵在“巧”,只有把准时机才能促成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促成质变;只有精心研究策略,才能使学生对疑问产生内心的体验,让疑问进入学生生命领域,潜心发现数学美;唯有遵循规律,才能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问题设置的有效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知疑、解疑,增强学习动力.

猜你喜欢
贵在边长切线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及其推广的结论
切线在手,函数无忧
别出心裁,文贵在『新』
秋季养生贵在“收”
巧比边长与转化思想——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为例
过圆锥曲线上一点作切线的新方法
一个关于三角形边长的不等式链
贵在认知,贵在践行
贵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