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晓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能力的有效开端. 问题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数学教学往往从问题驱动开始,问题由情境衍生而成,情境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情境之于问题,犹如汤之于盐,盐固然为人所必须,但只有溶于汤中才能变得美味可口,才能被人吸收. 问题情境为数学学习提供一个适宜的具体场景或操作平台,是数学知识技能孕育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的土壤,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学生得以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 如何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将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给他们以强大的探究动力?这是我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这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有以下思考: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以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作为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活动平台——情境,就不仅应给学生营造一种宜于学习的场景,而且应该提供一个能够原创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数轴”这一节内容时,数轴的概念很简单也很枯燥,怎样让学生兴致盎然地进入你的课堂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我先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上一个你最喜欢的数,然后我请一部分同学高举他写的数走到黑板前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同学写的数杂乱无章,有正数、负数、0,等等. 于是我又问:“同学们写的数太乱了,哪位能给这些数排排队?”马上有学生上台给这些数按大小顺序排队. 然后我乘胜追击问道:“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实数,同学们是否也可以给它们排排队呢?怎样排队比较好呢?”这无数个数按大小排成一队,学生们自然想到了用一条带有方向的直线来刻画. 这样,慢慢地休整,就得到了数轴的概念,并概括出了它的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在这过程中同学们做得都比较开心,也觉得这个过程很新颖,引入概念也很自然,同学们自然乐于接受这一新的知识.
二、 选取合理的情境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中的背景应符合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规律,蕴含的数学关系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所以,选取情境素材的恰当与否,对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 比如,在“概”率这章节的“确定与不确定”中,要求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确定事件,什么是不确定事件. 我以一个魔术开头将同学们带入课堂. 我准备了5张小卡片,每张卡片都写了一个数字,分别为1~5这五个数,其中一张正反面都写有1(学生不知). 然后开始抛卡片,每一次都把反面朝上的卡片拿走. 我请同学们猜一猜最后剩下的卡片上的数是几?同学们猜不着,觉得这是一个不确定事件. 我说最后结果肯定是1,这是一个确定事件. 学生们都将信将疑地看着我,游戏开始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看结果,试验了几次确实如我所说,同学们都很佩服我,也都很想知道原因. 这时一个聪明的同学指出了其中的奥秘. 原来卡片被我做了手脚,这时候同学们恍然大悟. 在这个游戏中掌握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概率部分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的情境指向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要求下,以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协调发展为目的而设计的. 比如,我在教学“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时的导入中,引用了笛卡尔的一句话:“一切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一切数学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代数问题,而一切代数问题又都可以转化为方程问题,因此,一旦解决了方程问题,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方程真的这么有用吗?带着这样的疑惑同学们很快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发现果然利用方程组快速而便捷地解决了几类实际问题,体会到了方程组的妙处. 同时也为接下来的两节课做好了铺垫,使同学们乐于选择用方程组来解决问题.
四、情境创设有利于知识的类比迁移
全等三角形是几何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在课题导入时,我讲述了如下一个小故事:一天,老师来到了教室门口,竟发现门上印着一个大脚印,老师就问学生是谁做的,结果没有一名学生承认,老师让大家想想办法,如何用数学知识破此案?一名学生急中生智,用一张纸将门上的鞋印复制下来,与学生的鞋进行比对. “作案”的学生顶不住压力,只好承认错误,我趁热打铁道:“这就是全等的魅力. ”这个故事情境不包含任何问题,但它可以修改为一个问题情境. 后来,我在故事的结尾增加了教师提问:那么什么叫全等呢?教学也由此自然而然转向讨论全等的概念. 由于有了生动有趣的破案情境,教师的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类比迁移到全等的学习中,学生就会乐于讨论全等的含义,并对它留下深刻的印象.
实践证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疑激思,引起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 “疑是知之始.”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生认知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的知识,有些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 如果教学中能和学生的这些知识做类比,将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容易入手. 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旧问题进行延伸设计出有适当难度的推理性问题、批判性问题,促使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在发展水平”. 通过对旧问题进行延伸,不仅巩固了知识,对发展探究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还要便于学生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要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独特的发现. 因此,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使得方法可以是不唯一的,可以进行适当的引申、拓宽,进而得出新的结论,这将会激发学生极大的探究热情.
总之,从教学设计考虑,问题情境要紧扣教学任务,反映知识本质,并尽可能简明扼要进入讨论主题以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创设问题情境,能达到一堂课的开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创设问题情景,会给课堂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但是,作为沟通学生的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情境,是为数学服务的,我们不能单纯地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应以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合理的数学素材为选择,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努力创设“合适的”情境,让情境多一点“数学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数学教学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