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

2015-05-30 10:48林和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分数意识思维

林和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问题 ,从而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期待解决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能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是当前学习与发展的要求,同时更是学生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是学生经历了一次思维的发散、求异、聚敛、创造等方面训练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组织以“问题为灵魂”的教学活动,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 下面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

一、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里安全”和“心里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 因此,教师要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宽容学生的幼稚及“胡乱思想”,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的成功和乐趣. 例如:我在讲授“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回顾全课,联系新学的知识进行提问. 有学生针对“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概念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把这句话中的“围成”改成“组成”?我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画图形、相互讨论进行验证,自己找到答案. 我当即表扬了这名学生“敢于提问,会提问,这也正是老师想问你们的问题,你真了不起!”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教学中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想问.

1. 在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创设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 如:一次学校要组织春游活动,我结合这一活动的特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在春游活动中你能想到那些数学问题?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如(1)学校有几个班参加春游活动?每个班有几人参加?参加活动一共有几人?(2)若乘车去春游. 每辆车坐几个人?一共要用几部车?(3)几时出发?几时返校?整个活动共花多少时间?(4)每个人活动经费是多少元?这些钱如何花才能更合理?(5)进游乐园一张成人票几元?一张儿童票几元?团体票有优惠吗?几折优惠?等等. 整个班级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问题”氛围,大家都能够毫无拘束地提出许多有趣且富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除此之外,我还通过参加运动会、歌咏比赛、植树节、六一节等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提问题、思问题的习惯,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发现问题

有些既抽象又难理解,而且相类似的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学生平时容易混淆,而巧妙运用实践操作,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发现问题、找到规律,加深理解. 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形状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用不同个数(3个、8个、11个、12个等)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3个、11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而用8个、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却有多种拼法呢?(2)这与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然后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这些“个数”的特点, 从而引出了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这样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了概念的形成.

3. 在冲突悬念中发现问题

教师思维的“敏捷”与“迟钝”易于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究激情,在课堂中故设悬念这一情境,定会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新的思维境界之中,利于引发每名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与研究. 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我先复习1克有多重?再出示一头大象,下面标着1000克. 问:“看到这个画面,你们有问题要问吗?”学生们纷纷质疑,有的说:“不可能,一个鸡蛋重50克,一头大象怎么才20个鸡蛋的重量”;有地说:“一个苹果重250克,一头大象怎么才4个苹果那么重”;有的说:“一包食盐重500克,一头大象怎么才2包食盐那么重”;还有的说:“不能用克做重量单位”等等,学生由此产生了认知冲突,老师不失时机的表扬同学们善于思考,敢于提出疑问,有求实精神,并提出:“像称大象这种比较重的东西要用什么作单位?”这样既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又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疑问,体验问题思维之趣、学习之乐. 三、传授提问技能,使学生会问

学生对一些数学事物和知识是很想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的,但他们缺乏提问的技能,想问又不知怎么问,提的问题要么与数学教学内容联系不紧、不是关键性的问题,要么与自己的数学思维不吻合、词不达意. 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去挖掘、追溯问题的源泉,去建立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1. 从课题入手,把课题具体化,从而明确学什么. 如每节课揭示课题或观察情境图后,我都会提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等. 这样,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获得了渴望获得的知识,而且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提高质疑水平.

2. 从知识的产生、运用以及知识的前后联系上去质疑.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引导学生质疑:“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你想到了以前什么知识呢?”学生很快就想起了“商不变的性质”,有的学生就质疑“为什么商不变的性质用‘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否有联系?”通过质疑,学生就进一步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

3. 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定律、特征和公式上去质疑.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引导学生对分数的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字要引号?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这个‘1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这些问题都是对概念表述的质疑,对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有很大的帮助.

4. 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质疑.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请学生看书自学,在看书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给大家讨论、商量、解决. 学生提出:(1)划去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应该先划去哪一处呢?(2)划去小数点后变成了什么除法?(3)能否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全部去掉?(4)划去小数点的依据是什么?这样的教学,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些带有疑问的学生会做到有的放矢,在后面的学习中会学得更仔细,想得更深入.

总之,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不懈的进行渗透培养,不断挖掘教材及生活中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素材,创造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各种环境,让学生在问题探索中发挥主体作用,形成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分数意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算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