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初探

2015-05-30 23:34赵建鱼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主体地位合作师生关系

赵建鱼

【摘 要】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数学教学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重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数学教学情境中抓住最佳的教学契机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感兴趣的情境,营造创新环境,唤起创新意识,注重合作,渗透方法,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相信“我会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主体地位;情境;合作;方法;师生关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活”起来呢?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认为只要把握以下几点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创造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为了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我们要积极开动脑筋,如在数学教学情境中抓住最佳的教学契机创设问题情境,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问题情境是指学生的思维与学习材料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方式。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用先前学过的知识、技能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在新情境下通过思考去实现学习目标。比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创设这样一种情景:“学校要在教室里铺设地砖,校长选中0.4m×0.4m和0.6m×0.6m两种规格的地砖,前一种的价格每块6.8元,后一种的价格每块9.5元,使用哪种更经济?”这里需要学生自己提出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如:①教室面积有多大?②若选用规格0.4m×0.4m的地砖至少要多少块?③若选用规格0.6m×0.6m的地砖至少要多少块?④哪种规格的地砖花钱最少?要知道教室的面积,还需学生动手测量教室的长和宽。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探究、研讨,激发了教学互动,引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中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态度,而没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学生也脱离了静止的状态,始终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思维活动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性。

二、营造创新环境,唤起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范畴很广,其中包括:多角度思考和逆向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两种思考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数学中就有很多“一题多解”的例子,比如:三年级的《乘法的认识》,计算方阵的总人数,可以横行×竖行,竖行×横行,分解式或者综合式子。教师这个时候一定要给足学生观察和计算的时间,让他们体会“有些问题是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决的”,训练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有个很典型的例子,那就是五年级的《还原问题》,还原即“倒过来想”,根据现在来推想过去。学生创造性的逆向推理,并创造性的用图式来表示整个过程,常识新的方法,自然学生会很感兴趣。

另外,注重数学猜想也是撬动创新灵感的杠杆,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以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同时猜想也是科学创造,科学发明的基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猜想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索具有创造意识的简捷方法。

三、注重合作探究,与学生主体性有什么联系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另外,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一节课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厌倦,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数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

四、渗透方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的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除了要设计一些情境外,还要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学生一旦具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不断获得学习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就注意演绎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了一个缩小了长方形的长的图形——正方形,要求学生计算面积,学生就用S=ab这个公式计算出了正方形面积。这时稍加点拨:这是个什么图形?学生恍然大悟,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数学知识的运用是演绎思想体现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能自觉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从中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学到的知识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知识才是“活知识”。

五、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笔者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在课堂中比较单薄,老师可以让它厚实一些。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不断的调整。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陈柳娟.农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研与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徐小会.提高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途径[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猜你喜欢
主体地位合作师生关系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