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苏
【摘 要】我国的民族教育学历史优久,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以及人类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民族教育学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渐将民族教育学内容与现代科学内容相结合。在结合过程中,国内一些教育人士对中国民族教育学的阶段性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归纳。下面,就一起跟随本文对中国民族教育学发展的各阶段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中国民族教育学;阶段性;反思
我国的民族教育学一直是教育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教育途径。随着民族教育学的不断发展与交融,教育事业相关人员根据民族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构建了一个更具时代性、民族性的教学体系。使民族教育学朝着科学的方向快速发展。
1什么是民族教育学
所谓的民族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密切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讲,民族教育学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就已经兴起了较为完善的多元化民族教育学理论,并且在解决多民族国家问题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因此,西方国家的教育学理念是值得我国民族教育学借鉴的。
另外,一个民族无论是单一形式的还是多元化发展形式的,其在自身的国土上都有着一套适用于自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例如:德国民族教育学受哲学理论的影响较深,因此所反映出的教育理念集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为一体的文化蕴涵。另外,我国民族教育学家认为,在民族教育学中,没有独立存在的教学理论,所谓的教学理论与科学理论均是建立在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而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它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不同于其它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除此之外,在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教育学的独特性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的明显。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提出:民族教育学永远不会有过气的时候。他认为,民族教育学体系的建立最大的作用在于促进民族的发展以及加强民众的凝聚力,是为增强民众价值观念与情感的重要武器。因此可以说,只有民族存在,民族教育学就存在。
2我国民族教育学的各阶段分析
2.1第一阶段:西方教学理论的引入和教学的民族性萌芽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民族教育学最早是由1901年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王国维引入中国的。1901年,王国维对日本《教育学》进行翻译时,为书中的“氏之说有不尽之处,间加酌见,唯勉求不偏而已”这句话深深感动,并因此得到了启示。它认为,当时中国的教育界只知道是在做教育,而在做教育中没有完全参入国家本土的东西在里面,而对教育学的理论更知之甚少。因此,他将西方教育学理论引入中国。另外,在上世纪中,我国一度处于外交的困惑期,在此期间国内一些教育学家提出了民族性教学理念,以此来培养拥有较强民族性意识的中国人。至1922年,随着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激发了一些教育学界的爱国人士的情怀,使他们创造出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民族教育学。例如:在陶行知对农村人口进行教育学理论演说时,就充分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学理论知识以及传统的思想理念,并根据多年教育学的经验总结将民族教育学由理论向实践中探索迈进。但同时,我国的民族教育学多数都是从传统的教育理论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在第一阶段中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民族教育学理论体系。
2.2第二阶段:中断的民族性
在我国民族教育学进入第二阶段的演变中,由于这一阶段中所注重的是民族政治意识为产的形态模式。因此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民族教育学加大了向国外教育学借鉴经验的力度。另外,在1949至1966年间,我国民族教育学理论体系基本是参照于苏联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进行的。其中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教育学》理论是我国的主要学习版本。但该教育学家的理论通常是呈“一边倒”的形式。因此在这一段时间内,我国整体的政治思想及文化思想也一度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了第三阶段的民族教育学理论学习中。例如:当代我国诸多的民族教育学版本的理论知识都还延用着凯洛夫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同时对传统的国内外教育思想、理论、流派等具民族性的经验及探索进行了批判。从该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教育学所体现的一线性以及阶级斗争性。
2.3第三阶段:开放中重新寻找民族性
从我国1977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民族教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封闭已久的对外开放大门被彻底打开,从而也使越来越多的西方式教育学理论体系进入中国教育学界。在这一阶段中,中国清楚地意识到与西方民族教育学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因此一些国内的教育学家在这种“补课”心态的驱动下,开始了一场全新的外求之路。另外,在这一阶段民族教育学的发展中,恰逢也是各民族文化运动最为鼎盛的时期。由此国,内诸多教育界学者将主动引入教育学体系与被动接受国外教育学理论体系相结合,在国内教育学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中外结合的民族教育学新体系。同时来说,我国民族教育学在这一次对外的引入中,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深度上来说,都是较为符合中国民族教育学发展的,从而也促进了中国民族教育学向更辉煌的时代发展前进。
除此之外,在这一阶段性的民族教育学发展中,国内一些教育学界人士采用的是先翻译,再介绍西方民族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方法对西方教育学理论进行分析,使中国民族教育学理论在世界逐渐享有一席之地。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本土的民族教育学理论不断发现在国际的文化交流大会中,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不得不说,中国民族教育学的发展是国家发展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3对民族教育阶段性的反思
从上述对中国民族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分析来看,我国可以得到几点具有针对性的反思:首先,我国民族教育学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必理好与西方民族教育学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我国对外国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无论是最初始的引入阶段还是近几来的完善阶段,中国民族教育学的建设与发展始终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点而进行的,那就是在发展中要处理好与西方教育学之间的关系。日前中国的民族教育学中所反映出来的民族特征十分薄弱,这主要是因为直至目前为止,我国对西方的教育学理论大多数都属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下,从而形成了一种表面化的西方特性。但是,单纯被动地接受西方国家所引进的教育学理论是无法真正解决中国目前的教育学现状的,这绝大因素在于西方教育学理论现文化精神与中国的教育体系及文化精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引入西方教育学理论体系时,必须结合中国民族特色,取其金华,去其糟粕。另外,从我国的民族教育学发展史来看,对本土文化教育的缺失是使民族教育学缺乏实质性内容的最大因素。因此,中国只有国强民族教育学的民族性体系的建设,才会使教育学理论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才能建立一个民族教育学与西方教育学之间的正确关系。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民族教育学的发展对促进民族兴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民族教育不三个阶段的发展史,必须建立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学理论体系,使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超.孟立军.中国民族教育学发展的各阶段的探讨[J].学术论坛2013(9).
[2]岳天明.中国民族教育学发展的各阶段的探讨[J].甘肃社会科学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