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选择与取向

2015-05-30 17:43:14程宇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济新常态转型升级

程宇

摘 要 在中国经济增速换档、转型升级,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济南召开。本次年会,与会学者、专家和领导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新常态”上,围绕“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主题,就当前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老龄少子化、农村教育、就业质量等问题,讨论分析职业教育在其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和未来发展。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型升级;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9.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6-0032-04

2014年是中国经济增速换档、转型升级,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年,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开启新阶段、掀开新篇章的一年。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和重大部署,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2014年11月21~22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济南召开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来自全国职教战线和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界人士共计700余人参加了大会。

一、宏观视角:中国职业教育改革面临新常态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201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发表了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本次年会也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新常态”上,大会专题报告也都围绕这一主题探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发展教研室主任施红认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转入中高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GDP增长率由2010年的10.3%下降到2012年的7.8%,2013年降到7.7%。2014年第1季度GDP增长速度为7.4%,第2季度为7.5%,第3季度GDP增速降至7.3%,初步预计全年GDP增长率比7.5%左右的设定目标要略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2015年到2019年经济增长速度将会降至7%以下。二是中国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面临“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由世界银行在其《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特征是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造成畸形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金融体系脆弱,等等[1]。三是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2013年,全国雾霾天数大为增加而且分布广泛;中国人均能耗是2.63吨油当量,世界平均水平是1.88吨油当量;2013年地下水监测点水质情况以及东海水质情况,水质较差和极差已经占到60%。这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加以转变,从依靠受教育水平比较低的劳动力变成高素质的劳动力,从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转向技术、管理与创新。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其必然也必须对经济社会的重大方针政策给予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素质[2]。

二、政策取向:立足新常态,深化改革,服务发展

直面“新常态”带来的挑战,中央提出要力推改革,适应新常态:一是要有清醒的认识,“新常态”伴随新矛盾和新问题,许多潜在的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对此要有相应的准备;二是能否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深化改革的力度,重点是激发出市场蕴藏的活力,为创新拓宽道路,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产业转型问题

经济增长新常态表面上是经济增长从高速下降到中高速台阶,实质上则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就我国而言,当前学界判断我国已经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王列军指出,我国工业化的几个阶段可以分为:第一,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进入以国防军工为主导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阶段。第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轻工、纺织等行业开始发展起来,之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逐步发展起来。第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行业高潮过去之后没有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形成了一个空档期,加之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当时的经济比较低迷。第四,2002年以来,形成新一轮的重化工业化,以住宅、汽车等大额最终消费品的生产为特征,带动钢铁、机械、能源等中间投入行业的发展。目前,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进入了新常态,这一轮重化工业化是否临近结束还不能给出明确的结论。

王列军指出,工业化特征对职业教育有重要影响,主要在于三点:一是要求职业教育不断更新,跟上产业变革的步伐;二是对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对通用技能和专门技能的平衡提出了更大挑战。

对于这一点,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发展教研室主任施红也指出,从国际视角看,现代产业体系是一种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占较大比例、第二产业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体系。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涉及到职业教育的目标、规模、结构和布局几个方面的问题,在经济的新常态下,中国目前这种产业青黄不接,产业结构不断演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目标、规模、结构和布局有所影响。在转变、调整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决策者必须要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

(二)新型城镇化与老龄少子化问题

人口和经济向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的大城市快速聚集是我国城镇化的最显著特征。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但速度将有所放缓,仍然有大量农业人口需要转移,到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化将趋向更加均衡。关于城镇化特征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王列军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仍然需要服务农业转移人口,但要提高针对性和效率;二是要求职业教育机构布局与城镇化格局和产业布局相适应;三是存在日益增长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

与城镇化相对应,人口老龄化也是本次年会上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仅就目前的统计情况看,中国现在还不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受特殊计划生育政策、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生育意愿迅速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正在进入快速的老龄化过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形势更严峻,问题更复杂,困难更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为93727万人,比2011年减少345万人,是几十年来绝对数量的首次下降。从年龄中位数看,1980年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中位数不足30岁,2010年上升至37岁,2025年将突破40岁,这意味着到2025年我国15~59岁劳动力中有一半在40岁以上。从年龄组比重看,2000年15~39岁较为年轻的劳动力人口占15~64岁劳动力的比重为64%,但到2010年,这一比例降到56%,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降至49%,远低于58%的世界平均水平[3]。劳动力结构的快速老化,将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增长贡献潜力下降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人口红利优势减弱。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显著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第一,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会有所减少。第二,对涉老职业的职业教育需求增加,如老年产品设计和制造、老年服务和护理、养老机构管理等。第三,随着劳动力的相对短缺,企业对在职培训的投入将会增加,技术工人的收入也会明显增加。第四,培训对象年龄结构的变化给职业教育和培训带来挑战。劳动力老化,以及提高退休年龄政策实施以后,大龄劳动力比重会显著增加。所带来的挑战是,再培训需求增加、难度更大,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需要作出相应变化。

(三)农村职业教育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在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加快转型的新形势下,农村农业发展需要新型农民,时代呼唤新型职业农民。没有农民的职业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当前在我国农村“人走村空”问题愈演愈烈,“老人农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后继乏人问题步步紧逼,因而切实解决“谁来种地”,迫切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齐国指出,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把普通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获得稳定的、足够的职业收入,得到平等的社会保障,赢得应有的社会尊重和个体尊严,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潜力才能得以激发和保持,才能从根本上让农民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实现农民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型跨越。由此,富裕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将在改善自身生活的同时,逐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进而影响带动一大批农民、返乡人员、退役军人和有志青年投身农业,形成一支稳定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四)就业质量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中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正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胆改革创新,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统计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低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这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一个贡献[4]。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就业与人力资源市场研究室主任张丽宾分析了每年平均新增劳动力的供给情况。她指出,我国现在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20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不少,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也存在困难。因此,在2030年之前,新增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于新增就业机会,从总量来看,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张丽宾指出,当前我国就业质量问题日益突出,而就业质量不解决,会使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严峻。国际劳工组织把就业按身份结构分为四类:一是雇员;二是雇主;三是自营劳动者;四是家庭帮助。目前我国雇员占46%,雇主占4%,私营劳动者占47%,家庭帮助占2.5%;而发达经济体雇员比重达到86%。因此提高就业质量的方向,就是要提高雇佣就业率,要靠经济的发展,要靠创业者,先从办小企业开始,逐步地成长壮大,打开雇佣局面,让创业带动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发展职业教育,则是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和有序推进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为此,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走对接需求、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重点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助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公平[5]。

三、理论探讨:职教科研回顾与展望

(一)构筑平台

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一项主要任务。学术年会是非常重要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信息发布、成果交流的平台,也是理事会最为重视的学会品牌活动。全国职教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课题、提出了高要求。总书记在给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中将职业教育的宗旨定性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学会也将此作为本次年会的主题。围绕“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年会设立了“创新职教德育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创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与机制创新”“加强职业指导促进学生就业”7个分论坛,其出发点是想就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大家所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与会学者、教师提供一些学术观点、政策信息和实践感悟的交流平台。

(二)回顾分析

全力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繁荣,需要对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课题立项情况进行了梳理。第一,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类)职业教育立项情况。201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研究立项30项。其中,国家重点课题1项,国家一般课题7项,国家青年基金课题3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4项,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5项。第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职业教育)立项情况。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李进主持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立项;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主持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立项;2014年,天津大学肖凤翔主持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立项。第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立项课题情况。2012-2013年度,确定338项课题予以立项,截至目前,已经有250项课题结题,结题率为73.96%。

杨进认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数量逐步增加,区域逐步扩大,共有28个省市自治区项目申报;二是选题特色鲜明,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体现较强的时代性特征、区域性特色和实践性特点;三是职业院校一线教师申报比重较大,由职业院校一线教师担任课题负责人的比例超过80%;四是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五是项目质量明显提高。

对于目前职业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杨进认为主要有六点:一是研究方法相对单一;二是协同创新比较缺乏;三是研究成果质量不高;四是重大问题突破不够;五是研究队伍建设不足;六是科研经费投入不够。

(三)研究展望

在接下来的职教研究工作中,与会专家认为经济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教育结构和“十三五”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研究等选题,应该成为研究者重点关注的方向。本届学术年会特别呼吁全体职教战线同志,进一步发扬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发扬民主争鸣、包容互鉴的学术精神,发扬大胆实践、求真务实的拼博精神,坚决摒弃因袭前人、墨守成规、亦步亦趋、人云亦云、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的愚腐陋习,沉下心来,积极研究和努力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全力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繁荣,并以职教理论创新的硕果促进全国职教会精神的落实,创造职业教育美好的明天。

参 考 文 献

[1]陈江生. 中国发展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1-08/01/c_121751026.htm ,2011-8-1.

[2][5]鲁昕. 在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Z].2014-12-12.

[3]李伟.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Z].2013-11-2.

[4]鲁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推动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EB/OL]. http://intl.ce.cn/specials/zxxx/201403/22/t20140322_2531446.shtml,2014-3-22.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济新常态转型升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亚太教育(2016年36期)2017-01-17 17:43:51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黑河教育(2016年12期)2017-01-12 14:35:56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9:02:20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19:27:52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8:59:31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37:04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长期发展新优势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24:02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