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睛看中职学生

2015-05-30 17:43:14董奇黄芳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认知发展中职学生上海市

董奇?黄芳

摘 要 上海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调查表明,中职学生在“认知发展”“情绪情感”“行为控制”“社会适应”“自我意识”等心理健康指标上得分高于参考常模和同年龄段高中学生。同时,调查也发现,学习压力、厌学心理、舆论环境和心理健康非专业化处理等问题仍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为此,要倡导“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念,推行“尊重差异性”的教育策略,实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落实“情境体验型”的育人模式,建立重在预防和疏导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认知发展;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6-0055-05

传统观念认为,中职学生学习不努力,成绩差,调皮捣蛋,行为有偏差,心理问题多,属于典型的差生,事实果真如此吗?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这理性的“第三只眼睛”来观察、了解中职学生,以调查所得的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就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

受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委托,2013年6月以来,“上海市各级各类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调查”课题组对上海地区大、中、小学和职业教育的各级各类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进行了调查。其中的一项分任务是抽样对来自28所中职学校的4510名学生就心理健康、道德发展和教育环境等情况进行网上问卷调查,以及对相关学校师生进行访谈、座谈等形式的调查。通过调查,深入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征、道德发展状况及其诉求与愿望,为探索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奠定了基础,也为更加客观、公正评价中职学生提供了依据。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及发展基本状况

(一)调查样本

通过对上海市教委2012年公布的79所正常招生的中职学校分层随机抽样,选定28所包含国家示范、上海市示范、全国重点、普通和民办中职学校在内的各种性质学校,对其学生以整班为单位抽样调查,总样本量为4510名学生,代表上海在校中职学生15.4万人。样本结构为:男生2167名,占48.0%;女生2343名,占52.0%。上海市户籍学生3720名,占82.5%,非上海市户籍学生790名,占17.5%;汉族学生4413名,占97.8%;少数民族学生80名,占1.8%;外国籍学生17名,占0.4%。研究后期也对相关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随机抽样进行访谈、座谈、个案跟踪及实地调查。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1.研究工具

采用“上海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1]”及部分自编问卷为研究工具,对来自于各级各类中职学校的4510名学生进行网上答卷调查。

2.研究方法

为确保调查过程严格、规范、可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统一在机房上网填答问卷。答卷过程以班级为单位团体进行,以匿名方式进行答卷,通过计算机程序远程自动收集答卷数据。数据采集完毕后,由程序自动剔除包含粗大误差等在内的无效数据。然后,运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由于此次调查的样本量较大,数据的微小差别也可能造成“假阳性”的显著性差异而致误判,故在采用独立两样本T检验的同时,还采用效应量(effect size)指标作为检验数据差异实际意义的补充手段。效应量是两个变量间关联关系强弱的一种度量。在科学实验中,它不仅经常用于反映一个实验是否具有统计学显著效果,且常作为任何观察效果的尺度。在实践情形下,效应量有助于决策。科恩认为,对独立两样本进行显著性检验时用d 作为效应量,变量间关联强度分为小效应量(d<0.2)、中效应量(0.20.8)三类[2]。大效应量表示两样本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可靠性很高;中效应量表明可靠性可以接受,低效应量则意味着从统计角度而言可靠性不太高。

(三)研究结果

1.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良好

调查发现,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良好,心态比较积极和阳光。主要表现为,一是参加本次测试的中职学生在“上海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的“认知发展”“情绪情感”“行为控制”“社会适应”“自我意识”等心理健康因子上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参考常模和同年龄段的高中学生,见图1。为了考察上述得分差异的统计学意义,对中职和高中学生两群体作独立两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在上述五项因子上,中职学生与高中学生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值均<0.001),且中职学生都好于高中学生,在“情绪情感”和“行为控制”上两者差异水平达到中等效应值,见表1。

二是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测试中,除了在行为问题(负向)和同伴问题(负向)指标上中职学生略差于高中学生外,在情绪症(负向)、多动症(负向)、困难总分(负向)和亲社会行为(正向)上,中职学生均好于高中学生,见图2。疑似高危比率也明显低于高中学生。见图3。

三是调查显示,中职学生遇到失败和不顺心的事时,80%左右能很快和较快恢复常态;55%的中职学生对自己目前的状态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不满意的仅占3.0%。总之,中职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特点可归纳为“心态平和,想法简单,乐观开朗,容易满足”。调研中甚至有学生表述,认为自己的心理很健康,反倒是家长和老师的心理不健康。

2.中职学生的价值观比较积极和健康

中职学生对待国家、集体和他人的态度比较积极。主要表现在:77%以上的中职学生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70%以上学生对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不让集体声誉受损的观点完全或比较同意;84%以上学生对信守诺言完全或比较同意;56%以上学生对即使会惹上麻烦也要说实话的观点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73%以上学生对即使是朋友,还是会要求他们与其他人一样遵守规则的观点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61%以上学生完全或比较同意有人欺负别人时,会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

3.中职学生对目前状态比较满意

调查显示:近半数以上中职学生对自己就读的学校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不满意的仅占5%左右;近半数中职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兴趣或比较有兴趣,没有兴趣的不足5%;60%左右中职学生当初填报中职志愿的主要原因是参加三校生高考、学本领能就业和对专业感兴趣等比较积极的原因。中职学生比较喜欢的课程依次排列是:技能训练课(34.0%)、社会实践课(33.1%)、文化课(15.3%)、专业理论课(14.1%)、就业指导课(3.5%)。

4.中职学生对学习技能有兴趣、对未来有信心

中职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大的兴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定规划,对未来比较有信心。调查显示,40%以上中职学生对当前举办的各种技能大赛非常或比较感兴趣;57%以上学生对考各类职业资格证书非常或比较感兴趣;50%以上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或专业);80%以上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背景有所了解;半数以上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和升学有把握或比较有把握;85%的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有清晰或大概的规划。

5.中职学生进入学校后心理状况逐年得到改善

中职学生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的测试中,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在“多动症”指标上有显著差异(P<0.01,d>0.2),二年级学生好于一年级学生;除了“亲社会行为”(正向)外,“行为问题”(负向)、“同伴问题”(负向)、“情绪症”(负向)、“多动症”(负向)和“困难总分”(负向)等指标上,二年级和三年级均有显著差异(P<0.01,d>0.2),这表明中职学生进入学校后心理状况逐年得到改善。

(四)研究结果讨论

当然,中职学生也存在自身的不足。调查发现,首先,行为问题是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短板”。在他们中间,行为偏差、违纪等现象比较常见。行为规范教育的缺失和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增加了教育的难度,有待于深入研究提高行为规范教育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其次,同伴问题也是中职学生教育中必须重视的重要环节。调查发现,中职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中,同学和小伙伴占据了比父母更重要的位置。因此,同伴间的交流对其品格形成至关重要,校园环境中同伴相互影响的“正能量”作用有待发掘,教育实践中要对同伴交流的负面影响加以关注和遏制,尤其要消除“害群之马”的影响。

第三,调查发现,中职学生普遍对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学习存在厌学态度,这影响了他们身心和学业的全面发展。

第四,中职学生对待心理问题主动求助或坦然处置的心态尚有待形成。目前,中职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还有待提升,对于遇到心理问题时能通过相关渠道积极求助的意识也尚未完全形成。调查显示,有心理问题时可能会主动到学校或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去咨询的中职学生不到24%;对“心理问题就像感冒,生病就医,不开心就去咨询”的观点,中职学生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的不足35%。

第五,中职学生不喜欢说教和形式主义,而喜欢实践活动。调查显示,中职学生最不喜欢的活动依次排列为:班主任谈心(27.0%)、升旗仪式(25.8%)、午间短会(14.3%)、心理咨询(13.1%)、主题班会(9.7%)、外出参观(3.4%)、观看影视(3.4%)、社团活动(3.2%)。

(五)支持研究结论的个案

调查中我们收集了不少杰出中职学生个案,其中的主人公正在或即将在各行各业发挥出色作用,承担重要职业角色。这些个案有力地支持着我们的研究结论。

例如,上海市商业学校毕业生杨韵[3],从一名怀揣“让每个人都美丽起来”梦想的青春少女,成长为全国美容美发行业的“岗位能手”,靠的是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付出了难以估量的心血和汗水,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理想目标不断攀登,终于到达成功的顶点。然而,面对荣誉、鲜花和掌声,她却非常低调、谦虚和淡然。她说:“我很充实,为了一个让别人美丽起来的梦想,一直认真地在做,有了一些成绩,但那并不是我比别人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而是我一直在坚持,一直在努力。而且我也抓住了属于我的机遇。”她也这样告诫正在参加“星光计划”技能大赛的学弟学妹们。

又如,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的孟丽梅[4]同学,在校学习期间就由于出色的表现,连续被评为“区三好学生”、“市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并担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长等职务,在学生中树立起学生干部的良好形象,受到同学与老师的认可。毕业后,孟丽梅进入富士通将军(上海)有限公司工作,任品质部主管,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连续两次被评为区新长征突击手,市级工业开发区优秀党员。

还有,《上海大众卫生报》曾经报道过上海市卫生学校荣获全国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事迹[5]。在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护理技能大赛中,程梓晗、王小芳熟练地做着心肺复苏、静脉输液、鼻饲技术和口腔护理4项操作,娴熟的手法和亲切的语音,完全令人想不到这是一场比赛。经历大赛考验的程梓含、王小芳说:“我们从大赛中得到的并不仅仅是金银牌,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对病人真切的爱护和责任心,以及与指导老师建立了友谊。我们要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用心去对待每一位病人,要有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病人的异常并及时应对处置,尽量使病人保持舒适的感觉。”

以上这样的杰出中职学生个案不胜枚举。在这些优秀学生身上,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的潜质:勤奋、刻苦、朴实、低调。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成因分析

(一)学习压力的缓解是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调查发现,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问题来自于中学阶段的学习压力,进入中职后他们心态开始变得积极和阳光。中职学生通常在其多年学习生涯中,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而饱受批评、歧视和挫折,因此他们主要的心理问题来自于学习成绩的压力所形成的自卑心态。进入中职后,由于学习方式、内容和评价手段等和中学阶段不同,同时,又因新的学习环境比较适合其个性特点,因此大部分学生心态得到调适,逐步变得比较积极、阳光、平和,对未来也开始有了信心。除了对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存在厌学、困难等问题,他们对技能的学习有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用传统“差生”的眼光看待他们既不客观也不公平。

(二)中职学生厌学心理是阻碍其全面发展的掣肘

中职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长期以来学习的挫败感导致其深度厌学,成为阻碍其全面发展的掣肘。为了进一步适应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已迫在眉睫。中职学生作为多年学习的“失败者”,他们对理论学习和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反感。因此在中职学校,教学方式的变革至关重要。同时,在思想品德教育中,也要摒弃说教、训斥和惩罚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要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法,将德育融于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之中,并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舆论环境的刻板效应是挫伤中职学生自信心的元凶

社会舆论对中职学生的偏见也是中职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刻板效应是挫伤中职学生自信心的元凶。要通过舆论宣传等渠道,改变人们对中职学生的刻板印象。要宣传、弘扬中职学生毕业后在各行各业发挥自身作用,为社会创造劳动价值的鲜活案例和事迹,消除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偏见。同时,要逐步营造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为中职学生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更好地生活、学习、工作创造舆论环境。通过舆论环境的改善重塑中职学生的自信心。

(四)心理健康问题非专业化处理成为对中职学生的伤害源

调查发现,由于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把握不准,误以为道德问题而加以批评、训斥,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干预、缓解,甚至雪上加霜的事件在教学实践中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加强专职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联系沟通,建立“早发现、早干预、定性准、重预防、重疏导”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尤为重要。

三、有利于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对策建议

(一)倡导“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念

调查发现,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是学习成绩不好所形成的压力。他们渴望受到平等的对待,渴望得到家长、教师和周围人的理解、宽容、爱护和尊重。给中职学生提供一个宽容、公平、良好的成长环境,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就要破除“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传统观念,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念,改变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偏见,为中职学生甘于成为一个普通劳动者,心情愉快地生活、学习、工作创造和谐的舆论环境。

(二)推行“尊重差异性”的教育策略

不少中职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较多的批评和打击,个性上有较多的叛逆和反抗因素。同时,个体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特点,采用的教育策略首先就是承认、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使他们树立起自信、他信、自觉、自强的信念,使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同时,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只有采用这样的策略,后续的一切教育才会奏效。

(三)实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中职学生通常是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学习的落后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多年的学历生涯中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强烈而持久的失败体验强化了他们的厌学情绪。进入中职学校后,他们虽面临新环境,但厌学和学习基础的薄弱状态依然伴随他们,理论学习的“短板”依然困扰着他们。针对中职学生喜欢技能训练课和社会实践课的特点,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实践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活动,引导其慢慢对理论发生兴趣,最终达到理论和实践学习齐头并进的目的。

(四)落实“情境体验型”的育人模式

调查显示,中职学生对说教和形式主义不喜欢,尤其是班主任谈心等传统的教育方式,而对实践活动则比较喜欢。针对中职学生这一特点,教育者应当多采用情境体验式教育方法,如社团活动、观看影视和外出参观,探索“学长制”育人模式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引导学生形成“心理健康如同身体健康一样普通”的理念,使教育效果真正渗透到学生心灵,达到长远而持久的效果。

(五)建立重在预防和疏导的保障机制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建立重在预防和疏导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是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班主任对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上海中职学校的班主任队伍参差不齐,有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也有刚从学校毕业的没有经验的年轻班主任,他们对于学生心理问题性质的把握缺乏经验,加上和专职心理教师沟通不够,易将行为规范、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问题混淆;难以分辨心理疾病和普通心理健康问题的界限,以致延误心理疾病的治疗和心理问题的辅导干预,甚至误将没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误判为心理疾病,给其贴上标签而留下阴影。因此,班主任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

参 考 文 献

[1]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

[2]蓝石.社会科学定量研究的变量类型、方法选择及范例解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5.

[3]美丽人生从头开始——记上海市商业学校优秀毕业生杨韵[EB/OL].http://www.shangxiao.cn/data/ShouYe/201513015560_3.html. 2015-01-30.

[4]毕业生风采——毕业生典型案例[EB/OL].http://www.shdzgy.com/html/xsgz/bysfc/2004/02/16/4f55ffd3-fe2e-43d0-8f0d-2e8b87aeeb28.html. 2004-02-16.

[5]华忠戈.争做中国的南丁格尔[N].上海大众卫生报,2013-7-23(8).

猜你喜欢
认知发展中职学生上海市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中小学校长(2021年7期)2021-08-21 06:49:52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车迷(2017年12期)2018-01-18 02:16:12
众人拾柴火焰高
分析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增强英语教学设计实效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23:58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
制冷技术(2016年6期)2016-03-08 11: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