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耘
摘 要 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彰显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专业群建设能否耦合整个产业转型升级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布局。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改革创新建设现代品牌专业群所实施的主要举措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为高职院校的专业集群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范例。
关键词 产业转型;专业集群;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6-0064-04
一、建设背景
近几年,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在省级示范院校的建设过程中,秉承以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围绕产业集群,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产学研联盟,打造专业品牌”的专业建设总体思路,实时动态调整招生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专业设置上的合理、强势与明显特色、水平普遍提高、更加耦合整个产业转型升级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布局。
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提出,高职院校必须基于专业群为核心而进行重点专业建设。学校根据区域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方向,以及相关专业与地方产业的关联度、适应度、互动度,确立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专业集群(含商务英语、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旅游英语)、“现代纺织贸易”专业集群(含国际经济与贸易、纺织品设计、报关与国际货运、服装设计、纺织品检测与贸易)、“纺织机电一体化”专业集群(含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纺织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染整技术)等一批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专业集群,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校与区域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升级相结合。
“现代服务业”专业集群作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是学校结合长期的专业建设基础与长期规划,及时跟踪区域内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新兴产业需求的变化,与行业、企业一起对职业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分析,并以江苏省服务业发展为契机,以品牌专业商务英语为核心专业构建的特色专业集群。专业集群中的五个专业均属于现代服务行业,可满足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并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和提升进行动态调整。
二、建设路径
现代服务业专业集群的人才培养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重点专业带动特色专业(群)发展,充分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不断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专业结构。
(一)以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为牵引,凝练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素质提升为本,以能力培养为纲,以知识传授为目,以职业技能为用;以教学创新为体,以学生兴趣为源,开发学生潜能,增强竞争优势为指导思想,依据“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的思路,搭建深化政、行、企、校合作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围绕“通英语、善管理、会操作、精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对接、教学模式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六对接”[1],深化“盯岗、轮动、复合、融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三双”“四跟”办学模式,即学生具有学生、员工的双重身份,教师有教师、工程师的双重角色,领导有系主任、技术厂长的双重责任;专业跟着主导企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学跟着生产过程走,教材跟着任务项目走。尽管专业群内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特点不同,但是这些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建立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与企业建立了“血缘”关系。最终把本专业(群)建成对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较大引领和辐射作用的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
(二)以质量工程建设为依托,构建开放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紧紧围绕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特点,在行业和企业专家的参与指导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为主线、以课程为主体,以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面向岗位群及工作过程,设计出岗位能力知识、基础技能知识拓展、职业素质教育拓展、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专业能力提升6大课程模块,构建了基于行业标准的开放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2]的课程群。根据能力目标,将课程群划分为三个模块: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使学生形成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立足于初始就业岗位,并具有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依托质量工程建设,实现专业优势向教学资源优势的转化;建立“院、校、省、国家”四级精品课程群,配套精品课程,凝练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和自编教材中,推进规划教材建设,做到“发动一批、带动一片、共同发展”,提高优质课程教学资源辐射面,带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三)注重教学理念改革,引入“知行合一、四维六化双主体互动式”实践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校重点专业群的特色优势,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为载体,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汇聚政产学研各个领域的教学与科研资源,通过“学生即员工、教师即经理、座位即岗位、学业即就业”等方式,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科学研究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和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方法体系、能力层次训练体系、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与创新训练平台体系,引入“知行合一、四维六化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即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构建“课内教学活动、课外创新活动、校内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四个课程平台的四维一体与互动,实现教学设计情境化、情境创设主题化、主题实现项目化、项目实施责任化、责任落实成果化、成果评价民主化下的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实施方式中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坚持每年举办学生学术科技节,开展院校省国四项衔接的创新训练项目和竞赛活动,把促进学生知行合一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实现了递进互补型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改革理念。
(四)以省重点专业群建设为契机,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以省重点专业群建设为契机,以课程为核心,以专业为依据,以开发资源素材为基础,以服务教学和培训为目的,从学习者学习需求和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出发,基于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按照合作共建、整体解决、系统设计、共性为主、兼顾个性、资源共享、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建设思路,设计具有开放性、系统性、多样性的教学资源平台。依托密集型合作企业,打包建成专业介绍、专业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就业信息、行业标准、课程体系、学习指导书、入职资格等一系列立体化的丰富专业动态资源,涵盖课程资源、专业资源及素材资源三层结构递进体系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有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机制[3],凸显专业群的示范与辐射效应。
(五)统筹专业群实践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战略联盟
学校紧扣自身专业特色,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扩大特色专业致力于区域经济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积极主动合作区域现代企业,按照引企入校、专业进企、双向嵌入的模式,优化重组实训资源,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校企合作建设与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的生产性实训室,形成由校内实训室、综合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组成的实践训练体系,体现由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到顶岗实习阶段的认知递进规律,既相对独立,又互补互促,阶梯上升,强化提高学生技能。
同时,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通过不断规范、完善和创新教学运行模式,和企业合作开发制订实习标准、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手册、技能试题库和实训考核标准等,开展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建成保障工学结合要求的实训基地配套管理体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创新校企实习实训合作模式,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使双方由松散型合作发展为稳定的合作伙伴。
(六)内培外引、双向兼职,打造双师教学团队
学校把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积极推进“七个工程”建设——教授工程、教学名师工程、专业带头人工程、硕博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工程、双师型教师工程和教学团队工程[4],依托多样化校企合作机制,建立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成果共享的实践教学合作机制。师资培养方面,国内培养和海外培训相结合、学历进修与企业挂职相结合、专业定向与轮岗教学相结合、拜师结对与综合培训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相结合,形成专业建设双带头人制度、课程建设双骨干教师制度以及行业专家参与教学、专业教师到行业锻炼和开展社会服务的良性运行机制。在青年教师中培育教坛新秀,在中级职称教师中培育优秀教师,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培育教学名师,形成名师分层培养机制,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多种能力兼备的以专业带头人 + 骨干教师 + 外籍教师 +行业专家为主体的,能满足对外贸易服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背景交叉型高绩效教学团队。
(七)科学规划就业市场拓展方案,合理推进人才就业引导工程
通过校内外教学跟踪反馈点和六重质量监督,为实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交流的实时性与互动性,项目组建立以过程跟踪、效果反馈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专业信息网,方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信息的网上互动交流,实现网上宣传、网上问卷调查及毕业生信息的实时跟踪调查反馈机制,探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有益途径。建立了校、院、系各级就业信息资源库,形成学校牵头、院(系)组织、部门配合、联动共进、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的就业市场拓展方案,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和校企合作对接关系,以提高就业市场拓展工作的连贯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循环改进。
三、建设成效
对已具有较好教学改革基础的项目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扩充、提升和整合,确保在较高层面上推进教学改革。以此为辐射源,有效整合全校的教学资源,跨校、跨系、跨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带动学校各系、各专业教学改革的开展,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的教学改革成果。
(一)促进了专业建设与深化
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壮大传统专业,适度发展新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商务英语专业通过验收,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和旅游英语专业为学校重点教改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为校特色专业和校重点教改专业。2012年以江苏省特色专业商务英语专业为引领,整合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旅游英语、酒店管理等专业的现代服务业专业群成功申报成为省重点建设专业群。该专业群的建设为高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提供了人才保障,为学生学习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对省内同类院校相近专业(群)的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
在青年教师中培育教坛新秀,在中级职称教师中培育优秀教师,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培育教学名师,形成名师分层培养机制。专业群内教师参加境外专业进修培训20余人次、企业实践锻炼10多人次;兼职教师年均承担专业课学时达到40%;专任教师硕士研究生比例达到80%以上,培养了1位专业群负责人、2位专业带头人、9位骨干教师。
(三)促进了教学改革研究和教材建设
项目组成员积极参与教改研究,先后主持参与完成省教改项目10余项,市、院级课题3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教学教改论文60余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完成指导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5项;获得中国纺织协会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公开出版了《电子商务》《经济法》等20多部专业教材,这些教材在学校一些专业使用效果良好,现已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推广,获得好评。
(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
几年来,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已经成为各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已毕业的四届学生的调查反馈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毕业半年内就能独立工作,有的在1年内就成为业务骨干、项目负责人或项目副经理,比同期其他院校的毕业生“入手快、后劲足”。学生顶岗实习时就受到企业欢迎,带薪实习率100%,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反馈满意度高达90%以上。学生因专业技能强、业务素质高、岗位适应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五)受到同类院校的高度评价,为省内外同类院校提供示范
学校积极与省内外院校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体制机制、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育人成果引起同类院校广泛的关注和兴趣,在省内具备较强的影响力。近年来,先后接待20多家国内院校以及日本、美国、坦桑尼亚等国外院校的参观。
参 考 文 献
[1]强伟纲.对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7):30-32.
[2]孔庆新.高职专业群“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课程体系的构建——以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3(7):22-23.
[3]崔晓曙,张冠兰.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江苏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J].学子,2013(7):151.
[4]王泽华.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7):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