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重阳
【摘要】变和弦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意义和特殊音响效果的和弦,将其应用于钢琴即兴伴奏中极为重要,主要表现为调式交替的色彩性变和弦、离调性变和弦、调内变和弦等形式。
【关键词】大调歌曲;钢琴;即兴伴奏;变和弦
前言
音乐专业中最重要的技能是即兴伴奏,其需要即兴伴奏者具有较强的音乐创造能力。好的钢琴即兴伴奏不仅能够帮助演唱者增强歌曲的表现力,还能帮助演唱者把握好歌曲的感情基调,使得歌曲得以恰到好处的呈现于观众面前。伴奏者的音乐素养、对音乐的把握程度、钢琴弹奏技能以及艺术灵感都会给钢琴即兴伴奏带来直接的影响。变和弦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意义和特殊音响效果的和弦,它在钢琴即兴伴奏中,有着增强和弦表现力以及丰富和声色彩的独特作用。
一、变和弦的定义
变和弦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变和弦的广义概念:从变化音的和弦标准出发,将含有变化音的和弦全部都归类到变和弦中。以不同的作用与来源作为变音的依据,将变音分为调式交替性变音体系、离调性变音体系、调内变音体系以及装饰性变音体系。变和弦狭义的概念:所含的变音,既不能够改变和弦原来的功能性,也不能给和弦添加新调意义。
二、变和弦在钢琴即兴伴奏中的运用
(一)钢琴即兴伴奏中调式交替的色彩性变和弦
调试交替指的是将其它调式的特性和弦或特性音引入到某一调式中。在音乐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由于各种调式因素长期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从而导致各种调式变得更丰富化、复杂化。例如同主音中古调式交替、同主音大小调式交替、同主音调与同中音调混合交替以及同主音调与平行调混合交替等等。在钢琴歌曲或音乐即兴伴奏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调式交替形式表现为大小调体系的交替,换句话来说,就是歌曲或音乐旋律中,小调、大调的因素互相调转或者互相渗透。这时候,要以旋律的发展情况作为使用变和弦作处理的依据,在和声配置中,利用变和弦构造出交替的局面,以此来丰富和声音响的色彩。
(二)钢琴即兴伴奏中离调性变和弦
在一个完整的转调结构或单转结构的乐段当中,将其在很短的时间内弹奏到副调,这就叫做离调。离调中,将临时主和弦称为副主和弦,将副主和弦代表的调式调性称为副调,将临时充当功能和弦的变和弦称为副属和弦。副属系和弦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副属七和弦、副属三和弦、副导三和弦、副属九和弦以及副导七和弦在内。临时构成“属—主”是为了使和声色彩得到增加,使离调的效果得以实现,使伴奏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新颖的感觉。在歌曲或音乐钢琴即兴伴奏中,三和弦结构的色彩感觉以及变和弦功能性都还不够强,因此,三和弦在钢琴即兴伴奏中不常使用。因为属九和弦结构变和弦在弹奏的时候不是很方便,从弹奏方便性方面考虑,使用导七结构以及属七结构的变和弦,才是钢琴即兴伴奏的最佳选择。只要使用临时变音记号将原乐段中大小调音阶的各级副七和弦调整成属七和弦或者大三小七和弦结构,再把根音向下作纯五度或者向上作纯四度,使其进行到原调音阶中的某个自然音小三和弦或者大三和弦,就可以得到具有代表性的离调性变和弦[1]。如:Ⅴ7/Ⅲ - Ⅲ、Ⅴ7/Ⅱ -Ⅱ、Ⅴ7/Ⅳ -Ⅳ、Ⅴ7/Ⅵ -Ⅵ、Ⅴ7/Ⅴ -Ⅴ等(见谱例1)。
谱例1
(三)钢琴即兴伴奏中调内变和弦
内变和弦须的调节需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把调式中的全音进行调整为半音进行,以此来加强主和弦构的倾向性;第二,既不能不超越原调性的范围,也不能改变和弦以及音级的功能属性。只有这样产生的变和弦和变音,才能称为调内变和弦和调内变音。调必须将内变和弦中的半音调整到调内的稳定音级上,如Ⅰ、Ⅲ、Ⅴ上,一般都是按照降号变音下行解决和升号变音上行解决的原则进行调整处理的。大调中的调内变音规则:bⅡ、bⅥ (下行解决);#Ⅱ、#Ⅳ(上行解决)。小调中的调内变音为:下行解决bⅣ以及bⅡ;上行解决Ⅳ)。上述的所有调内变音的变和弦,可以按功能分为属变和弦、下属变和弦以及重属变和弦这三种类型(见谱例2)。
谱例2
三、结语
钢琴即兴伴奏具有即兴性,在为歌曲或者音乐旋律配和声时,通常会有很多中可能性的选择。在钢琴即兴伴奏的过程中,和声的变化非常活跃。在钢琴即兴伴奏中使用变和弦,是因为变和弦具有非常独特的音响效果,可以让一段平淡无奇的音乐旋律释放出夺目耀眼的光彩。变和弦的使用,是以歌曲或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情感因素作为使用依据。在钢琴即兴伴奏中使用变和弦,不仅能够在音响效果上给人带来新鲜感,还能够增强和声表现力,为歌曲或音乐增添色彩,使即兴伴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
要想在钢琴即兴伴奏中能够熟练、灵活的使用变和弦,就必须要牢牢的掌握变和弦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大量优秀的钢琴伴奏谱进行分析、理解,并且掌握和领会当中的要点,通过不断的钢琴即兴伴奏实践练习,才能在钢琴即兴伴奏中熟练、灵活的运用变和弦,才能提高自身的钢琴即兴伴奏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岳庚.变和弦在钢琴即兴伴奏中的运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9(02):156-158.
[2]石青.浅析钢琴即兴伴奏中的正三和弦[J].大众文艺,2014(2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