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课程体系的建构

2015-05-30 13:46齐阿娜尔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构建

齐阿娜尔

摘 要: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我国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提升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本文将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课程体系建构展开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人文课程体系;构建

一、人文素质教育概述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社会实践等中途径将人类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和积累下的优秀精神文明成果逐步转化为人的气质、品格与修养,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从实质上来讲,人文素质教育应当属于一种人性教育,是人文精神向人的品格转化的过程中,其转化的途径便是教育,而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积极的、全面的塑造,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要实现对大学生的全面培养目标,提升大学生的身心综合素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依托高校的教学资源条件,构建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二、人文课程体系建构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以往高校在学生教育方面常常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相对较为缺乏,同时人文素质教育本身也包含多方面内容,如单独偏重其中的部分内容,也是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因此,在人文课程体系结构的过程中应遵循全面性的原则,将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课程体系质量与科学性的根本标准,全面把握好文化、政治、道德、审美、劳动、身心素质等各个方面教育的均衡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综合性原则

在高等教育中, 文化素质是基础, 人文素质是基础的基础。人文素质对专业能力的养成和适应未来专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必须转变专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 如何谋生的狭隘观念, 树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综合素质观念,坚持综合性的人文课程体系建构原则,为大学生未来的长远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科学性原则

在高校人文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应注意遵循科学性的原则,首先应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作用的前提下,对教学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应以实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育作用作为课程设置的出发点,避免人文课程设置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同时,要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将人文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专业教育当中,提高人文教育的有效性。此外,隐性教育的作用能够在人文教育中发挥良好的效果,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条件设置一系列的隐形教学活动及教学课程,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人文教育的精神及内涵融到自身精神品格当中,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

(四)实践性原则

人文素质教育不应仅停留于课堂教育当中,还应更多的走入到社会当中,通过让大学生参加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感受人文精神内涵,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因此,人文课程体系建构还应遵循实践性原则,可定期组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让学生走进自然及社会,在实践中拓展精神世界,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正确理解和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的关系,形成更加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高校人文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学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人文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课程体系结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归纳,目前高校的人文课程学科体系可大致分为八个大类,包括中西文化(含科技)教育、中西文学教育、艺术教育、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 心理与健康教育、语言教育以及综合教育,每一类又会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若干门课程,为确保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每一大类中选择一门或两门核心课程,对于其他课程可作为选修课程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既满足学生主观意愿与需求,也能够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活动课程体系的建构

活动课程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条件,与教学资源的实际配置情况,针对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并能够体现高校自身特色的人文活动课程,如定期组织的校园学术讲座;受到学生广泛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接触社会与自然的其它人文实践活动。

(三)环境课程体系的建构

环境对于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时,环境也是隐性教育良好实施的载体,因此还应注意对人文环境课程体系的建构。要发挥出环境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深远作用,可从三个角度着手切入。首先是校园物质环境角度,可以从校园内的基础设施与物质教学资源着手,如教室布置、校园设计以及文化宣传橱窗及校内宣传板的布置上应充分体现其人文性。其次是校园精神环境角度,可以通过宣传学校的科学教育理念,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塑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打造扎实严谨的学术风气,加强积极的价值观的宣传,从而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积极的影响。最后是校园制度环境角度,可以通过完善学校的各项保障制度、健全评价机制来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良好实现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

四、总结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高校必须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积极采取措施对人文课程体系进行完善的建构,提高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效率与质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为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加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黄正泉,成星.试论文化生态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柔性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03).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构建
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思考
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凸显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