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优衣库、无锡Zara、成都H&M,都是如何从小清新变为“钟点婊”的

2015-05-30 12:08十八
广告主·市场观察 2015年8期
关键词:借势优衣库试衣间

十八

“以前看月亮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现在新人胜旧人,却叫我牛夫人。”这是大话西游里的一句台词,现在优衣库、Zara以及HM就经历着这样的身份改变。新人并未卅现,而旧人就这样无端变成了牛夫人。

北京三里屯优衣库楼下突然变成“白拍圣地”,并不是因为其庞大的粉丝效应,而是因为这则不雅视频。到了线上,关于优衣库的微博评论同样熙熙攘攘,大家就像围着视频里那对男女主角,放肆地嘲讽、挖苦。优衣库的微博置顶声明中评论功能已经关闭,但是点赞和转发都已经好几万,对比十分刺眼。不巧,优衣库换衣间事件发生后,网上迅速爆出同样性质的无锡Zara男男事件,成都H&M也无端端登上热门,现在这三大品牌已被列为三大主题快捷酒店,既带着色彩,也带着阴影。

很多人对这三大品牌是极为熟悉的,他们代表着时尚、轻生活和高性价比,三者也几乎没有经历过舆论上的大风大浪。现在他们变成了钟点房,变成了约炮间,大家口头上追求的似乎不再是完美的购物体验,而是那一间可以做点其他事情的换衣间。这种改变的速度是惊人的,就在一夜之间。

在传统媒介时代,我们不敢想象这种在顷刻之间的变味。全赖社交媒体!很多营销评论员是这么想的。虽然不能全推给他们,但是社交媒体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优衣库受到伤害的根本原因是这个视频,但是是社交媒体让事情闹大的。社交媒体让用户拥有了超低门槛的参与权,一切情绪可以肆意张扬,铺天盖地。社交网络上,爱占小便宜、躲起来放冷箭甚至恶意中伤或者打落水狗的大有人在,换衣间燃起了他们的色欲和凌弱心理,他们也将魔爪伸向了Zara和H&M。而品牌背后都建了一个号,账号里住着小编以及他们的团队,24小时在线更新着动态。品牌变成了活生生的人,有的品牌拥有了粉丝,有的却成了被消费者调戏的网友。社交媒体上的一呼百应,这种口碑传播效果加上一个有爆点的事情再加上点网络暴力,就足够摧毁一个人或者一个品牌。三者被当成了钟点婊,这对谁都是不公平的,可是这里也没有统一的裁判和判罚标准,最终遭殃的还是品牌,谁又见着哪位说品牌坏话的网友受到了惩罚呢?我们需要一个能降温的社交媒体,同时社交媒体也在期盼着更加冷静的网友。

更加悲哀的是,不少品牌贪婪的吞噬着恶俗热点事件带来的腐肉,并且艳羡着优衣库的热门排行榜位置。他们在第一时间借势做了海报和文案,希望踩着社会道德的伤口往上爬,并沾沾白喜的等着大家来点赞,但是很多品牌等来的却是辛辣的批判。事实上,品牌的借势营销也促成了事件的二次传播,这推动了恶俗事件的升级,也让优衣库们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在“优衣库试衣间”事件中,优衣库被“合法地伤害”了。目前,优衣库正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扩增门店数量,并提升大部分门店的物理空间体验——当然也包括更舒适的试衣间。但现在接踵而至的“网络观光团”沖向优衣库的微博,索要更“高级”的试衣间当钟点房。这群性冲动过于旺盛且无处安放的人从此把优衣库和一段偶然发生的私密体验永远地联系在了一起,为它涂上了一层极为暧昧却猥琐的色彩。更有一群道貌岸然的“营销专家”,煞有介事地分析和讨论这个事件的“营销亮点”和“现实品牌放大效果”,全然无视这种做法背后的伦理问题。幸好,我们也看到了理智的同行,坚决反对着这个热点的冲动借势。

借势营销是一个很好的扩大品牌声量的方式,但是也分高低好坏。大部分网友还是理智和主流的,一件事情的好丑善恶会在网友那里得到什么样的回声,我们还是需要抱着正能量的思维去判别。“好事必借,丑事不结”是所有玩法的基本原则。品牌既然是消费者的网友,为什么还要在他们面前耍流氓?所有冒失的曝光都是愚蠢的。

痛快了社交媒体、网友和那一群借势的人,遭殃的是事件的当事品牌,而下一个遭殃的又将是谁?

猜你喜欢
借势优衣库试衣间
“称霸”试衣间
借势奥运,潮玩撬动创意新品
“数”中寻机,借势破局
返古试衣间
“借势”等十二则
优衣库与乐高?首度合作3月21日与UT一起玩转创意
优衣库与乐高?首度合作 3月21日与UT一起玩转创意
优衣库与乐高?首度合作 3月21日与UT一起玩转创意
淘宝试衣间
借势冬奥会 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