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科 张明霞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调节功能,要求明确服务目标,坚定学生信念,构建激励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可以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与丰富的校园文化相结合、与网络公益平台相结合、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 志愿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者简介]丁科(1985- ),男,安徽芜湖人,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高职通识教育。(云南 昆明 650217)张明霞(1981- ),女,云南昆明人,云南中医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云南 昆明 6505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及其引导研究——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Y54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3-0045-03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导向功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导向功能,就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运用宣传、教育、启发等方式,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上。运用启发和引导等方式,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认同感。一方面,志愿服务可以将大学生的思想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增强大学生抵御不良思想的能力,为大学生适应社会和追寻人生价值开辟新思路;另一方面,志愿服务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指明方向。志愿精神所提倡的“进步”思想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是人文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体现。
2.凝聚功能。大学生志愿服务通过契约精神将大学生志愿者紧密聚集起来,将作为个体存在的大学生集中到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志愿服务组织中,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大学生志愿服务通过大众奉献的精神和共同进步的理想激发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群众意识;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获得归属感和荣誉感,而获得归属感和荣誉感的同时必然凝聚人心,不断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通过帮扶行为,获得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弥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与“失位”,得到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另外,在宣扬志愿服务过程中,可以整合社会零散资源,形成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巨大向心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风气,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3.激励功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就是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士气高昂的进取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满足大学生心理和情感的诉求,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成才的需要,更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会不断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对优秀志愿者及其先进事迹的表彰和宣传,为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同时,对取得进步的大学生志愿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充分肯定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更多的大学生为帮助别人、实现自我而不断努力。
4.调节功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调节功能,是指志愿者与社会机构、大学生志愿者内部、服务对象的协调。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协调、商谈、沟通等方式,对大学生产生触动和影响,帮助大学生纠正既有的一些错误思想和认知,使以往的错误认知转变为正确的认知,形成积极的认同感,从而改造大学生的思想,实现“小我”与“大我”的统一,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
二、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要求
1.发挥志愿服务的导向功能要明确服务目标。大学生志愿服务以自愿为基础,以服务为手段,以创新为活力,通过政策引导和自主导向,帮助人们学会用政策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同时提高志愿者自我教育的程度和能力。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指导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服务社会、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等公民道德准则,引导大学生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善意浓浓、善心涌动、善行如潮、善果累累的生动局面,使志愿者成为受益者,受益者成为志愿者。在组织内部建立分级目标制度,促进志愿者内部思想因素发生变化,使目标具有层次性和多元性,有利于感恩、诚信等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2.弘扬志愿服务的凝聚功能要坚定学生信念。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阶层和经济利益多元化,促使人们价值观念和利益取向多元化。同时,市场经济以追求效益和利益最大化,使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大学生志愿活动可以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育对象由客体变为主体,实现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志愿服务使大学生内化为自觉行为,实现从“少数同学”扩展到“多数同学”、从“特别的人”扩展到“普通的人”、从“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的转变。志愿服务是一种“助人”行为,又是一种“自助”行为。志愿活动尊重个人主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坚定大学生的信念。
3.加强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要构建激励机制。构建激励机制,使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是志愿活动得以长期健康有序發展的根本保证。首先,建立荣誉型激励机制,如“志愿者奖”“优秀志愿者”等,其给予的精神激励、文化激励等,能让志愿者感到服务的价值,从而产生内在的自豪感。其次,建立回报型激励机制,如高校团学组织给予志愿服务者时间的认定,通过“时间银行”的储备,可以交换为接受他人的援助,并将志愿者参与服务的表现纳入学生择优、评奖中。再次,建立自我发展型激励机制。大学生志愿者刚开始只是参与者和执行者,在不断锻炼中会成长为策划者和组织者,甚至是优秀、核心人物,并培养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最后,建立自我愉悦型激励机制,即在志愿服务中寻找快乐,善于调节情绪,获得愉悦的体验。
4.促进志愿服务的调节功能要完善管理体系。完善的管理体系,能进行科学引导和规范运行,使志愿服务工作从自发到自觉、从松散到紧凑、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第一,完善组织机构,建章立制。健全大学生志愿组织内部管理机构,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职能,提高执行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促进组织走自我良性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二,优化招募,注册认证,加强培训。志愿者的招募,关系着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注册认证是对服务的肯定和认同,方便了解服务动态并及时反馈;加强培训,推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有助于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第三,强化保障体系。一是法律保障,对志愿者的地位、权利、义务予以明确规定;二是经费保障,争取政府补贴、社会捐赠、学校支持和会费收入;三是安全保障,强化志愿者服务的安全保障和权益保障,制订应急预案,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维护志愿者的正当权益。
三、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
1.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青年的性格就是时代的性格。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一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再过于强调“形而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形而下”的社会现实。随着权利、主体和责权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更愿意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等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间形成良性互动,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目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丰富的校园文化相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为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纪念日和节假日是开展志愿服务的首选,如在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包括打扫卫生、植树锄草、无偿献血等。第二,着眼大型校园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如运动会、校庆、大型晚会等。以校庆为例,活动需要大量志愿者来提供热情而周到的服务,大学生用真诚的微笑,唤起校友们的青春记忆,拉近校友与学校的距离,为校庆的有序开展添砖加瓦。第三,志愿服务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例如,为加快服务型学生社团建设,许多高校成立了环保社团,宣传环保观念和意识,倡导环保行为引起人们关注城市环保,共建美好家园。第四,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专业相结合。为提高志愿服务效果,可以使大学生服务内容与专业紧密结合,甚至与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发挥专业优势,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人、社会服务。
3.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网络公益平台相结合。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志愿者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通过网络参与志愿行动。网络志愿者,是以网络为主要工具,为了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以腾讯公益网为例,这个平台既是公益组织的运作平台,又是志愿者的参与平台,其宗旨是“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关爱青少年成长,倡导企业公民责任,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吸引了青基会、儿基会、扶贫基金会、李连杰壹基金等十余家知名公益组织入驻该平台,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得到广大网友的大力支持,挣爱心积分、挂公益图标成为青年大学生的新时尚。
4.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增进了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一种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体现了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动力、实践基础和文化环境。据了解,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共有200多万名“小白菜”参与服务,而高校学生占志愿者总数超过70%,志愿者甜美的微笑和热情的服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校可以确立自己的“志愿服务月”或“志愿服务周”,围绕困难帮扶、爱心接力、环保服务、社区公益、和谐文化等开展“六个一”志愿活动,即组织一次“献爱心,送温暖”捐赠活动、结对社区留守儿童、启动一项关爱老年人健康计划、实施一项社区青少年助学辅导计划、做好一次“社区环保,从我做起”宣传活動、完善一个社区图书馆等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把体力和智力奉献给社会的同时,自身也会接受深刻的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南麒.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周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0.
[3]葛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