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风景“读”好

2015-05-30 04:19郑小琴
关键词:朗读审美语感

【摘要】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朗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学生通过语音传达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将课本的语言变成自我的语言,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个性体验,进而促使学生在读中积累名言警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道德情操,加强审美能力,获得一种终生的启示。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之中增强语感,体验情感,品味意境。本文就“尝试自读、依读定教、精读入情、美读品味、熟读成诵”等方面引导学生有效性朗读,走近课文,自主学习,加深感悟进行探讨。

【关键词】朗读 有效性 语感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91-02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朗读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朗读呢?

一、尝试自读

朗读教学有三项指标要求:一是正确的读,二是流利的读,三是有感情的读。这三项要求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符合学生阅读的规律。学生首先要学会正确的朗读,理解生字生词,读对多音字,会语气转换,然后才能达到流利的朗读,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的理解语句文段,融入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无视学生正确、流利的阅读,而是首先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种重“感情”朗读、轻“正确、流利”朗读的现象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足和消化不良。自读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首先做到正确与流利的朗读。“正确”就是不读错别字、不丢字拉字、读对重辅音;“流利”就是理解性地读,做到不唱读,不顿读。所以学一篇文章之前,先让学生充分自读。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可先让学生伴着轻音乐自由读,先自主体会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然后请几个同学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轮流读,一边感受文章的大致脉络,学生读后很容易就概括出“盼春——绘春——颂春”的课文层次。理清了课文的思路之后,教师再鼓励学生自由选读:你最喜欢哪一层,你觉得那一层的哪里写得最好,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多读几遍,这样品味文中的美词、美句、美段。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文学氛围和审美体验,学生的语感也被激发,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二、依读定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依读定教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感知感悟,培养审美情趣,增加独特体验,教师顺读而导,使学生在充分沐浴语文知识光辉的基础上,在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上有所发展和成长,从而使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比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全文的基础上,点拨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值得琢磨的地方放声朗读,然后质疑问难,一步步引导学生读出讽刺的语气,再把学生读后提出的有价值的,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问题加以梳理,形成几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读、思、议,逐一加以解决,这样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雨果先生对巴特勒上尉远征中国的态度,进而把握全文主旨。又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找出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官员看新装、皇帝展新装、小孩揭新装的故事线索,同时体悟不同人物角色的心理和性格特点。譬如,皇帝的愚蠢昏庸、穷奢极侈和自欺欺人,官员的虚伪自私、阿谀奉承和明哲保身,骗子的狡猾奸诈,百姓的胆小怕事、人云亦云和随波逐流,小孩的诚实天真、直言不讳等等。学生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把握,正是通过分角色朗读和教师的顺读而导、依读定教完成的。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美好的想象借助生动鲜活的语言插上精美的羽翼,在学生头脑中腾飞,学生激起了与课文内容同样的想象后,生命得到启迪,升华了人生感悟,也受到美的熏陶。

三、精读入情

朗读的核心是入情入境。“情”是课文的主线,潜藏在字里行间,唯有深入文本,专注其中,身心同频,本心共鸣,才能达到情感的释放和真理的领悟,正如元遗山所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味足”。精读就是读中见景,读中蕴味,不仅引导学生体味语感、激发感情,还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与文本中心思想相融合、同共进。如《再别康桥》这首诗,共七节。第一节,总写诗人与康桥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朗读语调应该较为平缓。第二、三、四节,作者寄情于景,通过对金柳、青荇、柔波、榆荫下的一潭清泉等景色的描写,使读者进入了梦一般的意境。这时的朗读语调相比第一节就应该轻快、热情些。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以致不能自已,想要“放歌”,这时朗读的情绪也要抒情至极点。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便跌落下来,此时朗读的语调也应回复平缓低沉。第七节,诗人依依不舍,但又不得不深情离别,朗读语调也应在平缓的同时带些洒脱和旷达的意味。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学生在读中悟情、以情带声,声到辞发,回味无穷。

四、美读品味

朗读是一种审美教育,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吸收和不断内化的感受,把师生与文本相互对话的过程,特别是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通过自己的语言传达出来感染听众,使语言文字变得活脱和灵动起来,使听者耳醉其音、目醉其景,心醉其情。现行中学语文新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这些内容特别注重学生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如《诗经》,四字一句,符合劳动生活的号子节拍和劳动中的手脚的节奏。这时教师可以创设打夯、抬石头等集体劳动的情境,通过音乐配读、角色体验,想象品句等方式使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让学生在享受诗歌说蕴涵的音乐美、节奏美的同时,理解和体悟“诗歌源于劳动生活,高于劳动生活”的道理。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美读中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感,在品读中培养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造力,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熟读成诵

古人云:口诵心惟。诵在口而动在心,即强调朗读与思考、感悟的内在关系。熟读的过程,也是丰富学生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通过句段的反复朗读和背诵,把不熟的语言变为熟悉的语言,逐步加深对语言内蕴和文章表达方法的理解。像叶圣陶所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的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还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学生而言,熟读成诵如果成为习惯,也将一生受益。

总之,朗读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趣的有效载体,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自身情感也不断得以丰富和充盈。所以,我们要倡导以朗读为主语文课堂教学,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个性体验和多元解读的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只要学生学会了朗读,喜欢上了朗读,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就能通过课堂得以传承发扬,语文课成为孩子们所向往、喜欢的课堂,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唱响音乐、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也标志着教学改革的成功、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因此,有待于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更多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我相信:经由咱们每一位重视朗读教学的语文教师的努力,洋溢感情的课堂朗读定能如一道绚丽的彩虹,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架起,成为课堂上一道缤纷的美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03).

[2]张广君,王玉凤,任辉.论课堂有效性[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02).

[3]李灵辉.语文教学“读”领风骚[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0).

[4]余映潮.要切实研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2(05).

[5]李蓉.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J].成功(教育).2012(06).

注释:

①引用《语文课程标准》 2012年03月 湖北教育

作者简介:

郑小琴,职称:中一,学校:福建省周宁县七步中学

猜你喜欢
朗读审美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