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临床运用

2015-05-30 01:22:18赵曲溪
科技资讯 2015年9期
关键词:临床实践

赵曲溪

摘 要:在现代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内涵,并以此来辩证地指导养生保健和临床证治,不但能够起到良好的养生防病作用,而且还能够大大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因此,该文在简单阐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渊源及理论的基础上,从指导养生防病的运用和审时施治上的运用两个角度入手,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临床运用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临床实践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c)-0220-0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实际上指的就是顺应四时阴阳的养生,强调的是我国中医学中顺时养生的观点和思想。经过几千年以来的发展,在其所原有的本义的基础上,历代的医家又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丰富和完善,从顺时养生的层面,将其逐渐推广到了临床辩证和用药大法之中,并形成了诸多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相关的理论学说,进而使得我国的中医学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在现代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内涵,并以此来辩证地指导养生保健和临床证治,不但能够起到良好的养生防病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大大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渊源及理论解析

要实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临床中的科学应用,首先必须要科学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其本质及内涵,因此,该文首先就针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渊源以及理论解析进行了论述。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最早是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对此有如下阐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这实际上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思想的出现,对于临床实践以及养生保健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自从《黄帝内经》以来,历代的医家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和注解都各不相同。但是如果从其根本上来进行理解的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实际上指的就是,要注意根据一年四季中季节的变化,来相应地改变和调整人生活起居的方式,并据此来调养人的精神状态,在遵循、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顺时养生。应注意此处的阴与阳,并不是指的人体的阴阳,而是指的四时的阴阳,是说四时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时令。下文就对此分别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是,春。春应少阳气令以养生。春季为少阳当令,天气逐渐回暖,万物开始逐渐萌芽,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春季的描述如下:“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处的“发”的意思是“生发”,而“陈”的意思,实际上指的则是过去。在春季,人也应当与世间万物一样,遵循和适应少阳生发的特性,以此来寻求机体阴阳之间的平衡。

其次是,夏。太阳是夏季的气令。夏季则是一年四季中阳气最盛的一个季节。在夏季,天气炎热,万物的生长非常繁茂,并开始开花结果。对于夏季来说,热与长,是其最为突出的两个特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针对夏季的描述如下:“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上述描述,生动的概况了夏季的自然气候特点,其中“蕃”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茂盛,而“秀”的意思就是植物的吐穗开花,这两个字,形容的就是夏季万物的生长特点和生长状态。在夏季,人同样也应当遵循太阳当令的变化,适应夏季“热”与“长”的特点,充分接受夏季太阳之气的沐浴。不要怕夏天“热”出汗,因为出汗能够加快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并最终使得人的机体气机通畅,抵抗力提升。

再次是,秋。在进入秋三月之后,天气开始逐渐转凉,阴气开始日益加重,但是,其与冬季相比较而言,却仍然较轻。因此,秋季,也可以说是阴之初,而相对应的,冬季,就是阴之极。因此,在秋季,实际上就是少阴当令。从自然气候的角度来说,在经过了夏季炎热的气候之后,秋季的气温开始逐渐转凉,阴气也开始逐渐加重,而万物则开始进入结果收获的季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同样也对秋季的季节特点进行了简要概括,其对于秋季的描述,具体如下:“秋三月,此谓荣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此处的“荣平”的意思,实际上指的就是盛受,通俗来说,就是自然界的很多植物,在进入秋季之后,都开始由秀而实,形态平定,进入到了结果收获的时候。对于秋季来说“凉”与“收”是其最大的兩个特点,人要顺从秋季的气候变化,适应秋季“凉”与“收”的特点,就必须要注意,在起居上一定要早睡,以防入夜之后,秋季的肃杀之气侵入机体,同时还要注意早起,但是此处的早起是针对冬季来说的,如果与春季和夏季相比较而言,还是应当要稍微的晚一些。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不要使外来的因素扰乱自己的情志,以保持肺气的清肃正常,避免外邪入侵机体。

最后是,冬。冬季是太阴当令。在进入冬季之后,天气开始逐渐由秋季的“凉”转为“寒”,特别是隆冬时节,天气寒冷日甚,自然界的阴气也开始进入最盛的时候,所以说,冬季是太阴当令。此处的“太”实际上指的就是大的意思。在冬季,阳气不足,万物闭藏,其最为突出的两个特点是“寒”和“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关于冬季的描述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从而形象而深刻地概括和刻画了冬季的特点。在冬季,人要顺应自然界的上述变化,特别是要适应太阴气令,其关键在于一定要注意“无扰乎阳”,不仅是日常的生活起居要注意这一点,精神调养同样也要注意以此为核心。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冬季的阴气非常盛,阳气却明显的不足,所以,在冬季保护阳气就成为了最为关键的一点,因此,必须要“无扰乎阳”,也就是冬季所谓的养藏之道。

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临床运用

根据上文所分析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种顺应四时的观点来调节生活起居和情绪活动,不但对于现代的养生保健具有极大的启示,而且其在临床实践的运用中也得到了良好的证明。以下就针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临场实践中的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2.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指导养生防病上的运用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指导养生防病上的运用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

首先是养生防病要注意顺应四时。养生防病要注意顺应四时,简单来说,就是在养生保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所阐述的四时阴阳的特点来进行。例如: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都容易贪凉,造成阳在表,阳盛于外,而实际上寒在内,尤其是胃中易寒,因此,可以适当地吃些姜来进行养生,通常所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的俗语就是来源于此。

其次则是养生防病要注意结合不同人的体质特点来进行。多数人的体质也存在一定的阴阳之偏。如果人的体质的阴阳之偏与一年四季上的阴阳性质相同的时候,就要注意防止阴阳之偏过盛的问题的出现。例如:本来就是阳盛体质,那么在夏季的时候,由于自然界的阳气也到了一年的最盛之时,此时进行养生防病时,就要注意不要出现阳气太过的问题。此时针对这种体质特点的人,就可以采用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的养生方法来平息过盛的阳气,这在上文所说的夏吃姜,对于此类阳气过盛体质的人来说,就不太适合了。相反,如果本身体质的特点是阳气不足,那么就应该注意在夏季补充阳气,并适当地吃些生姜来达到暖胃助阳的效果。

2.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审时施治上的运用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审时施治上的运用主要可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一定要注意顺时用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临床上进行运用时,最为常用也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顺时用药。顺时用药,简单来说,就是根据一年四季阴阳的升降来有针对性地选用相应的药物。这涉及了两种用药的方式,一是,春季和夏季用温热性质的药,秋季和冬季用寒凉性质的药物。这是因为春夏季节属于一年之中,自然界的阳气旺盛的时节,此时用温热的药,能够把久病阳虚类型患者的虚阳之体补起来,从而达到治病的疗效;二是,春季和夏季用寒凉性质的药,秋季和冬季用温热性质的药物。这种方式的原理则是春夏阳气盛,用寒凉性质的药,能够起到防止助热情况出现的功效,而秋冬寒凉,用温热性质的药,则能够起到防止助寒情况出现的功效。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病症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对上述的两种用药方式进行合理选择,灵活运用。

其次,重视冬病夏治和夏病冬治。冬病夏治和夏病冬治目前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已经得到了认可,如果能够应用恰当,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良效。例如:老年性的慢性支气管炎,就可以采用夏季三伏天背俞贴敷疗法来进行治疗,并且同时配合内服培补脾肾的药物,会起到很好的疗效。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一般都多为阳虚的体质,其病症每到春季和夏季就会得到缓解,但是每到秋季和冬季就会加剧,此时,在夏季三伏天利用背俞贴敷疗法来进行治疗,并且同时配合内服培补脾肾的药物,实际上遵循的就是春夏养阳的原理,在盛夏阳气旺盛的时候进行治疗,这样再到了秋冬季节才能够使得症状得到明显减轻并减少复发几率。

参考文献

[1] 杨慧霞,白耐生,李继明.再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

[2] 白粹昭,胡元骏.秋季补益应解误区[J]. 东方养生,2010(10).

[3] 程宏斌,伍景平,艾儒棣.论养法是《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精髓[J]. 四川中医,2012(7).

[4] 林嬿钊,杨志敏,雒晓东,等.李可“春夏养阳,秋冬固阳”养生思想探讨[J].中医杂志,2011(13).

猜你喜欢
临床实践
循证药学在抗生素治疗与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理论学习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方式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中的运用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的教医研
高校教师与临床药师共同参与临床用药实践的思考
病理学与临床实践合理链接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浅谈循证护理对中医护理发展的影响
中医临床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的研究
教师·中(2015年7期)2015-08-07 12:26:02
浅谈医学生在影像科室实习的重要性
医学信息(2015年14期)2015-04-29 11: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