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中医的教医研

2017-02-27 20:22何宜荣肖凡李江山谭涵宇赵国荣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9期
关键词:临床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科学研究

何宜荣+肖凡+李江山+谭涵宇+赵国荣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长沙 410208)

摘要:本文对香港中文大学中医教医研做了深入的研究,取长补短,其在教学方面独具特色,中医临床方面中医特色鲜明,科学研究侧重临床实践的研究,同时很注重课余的学习,为我们内地的中医提供较为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香港中文大学;教学研究;临床实践;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22-02

中医药在香港有悠久的历史,但在百年殖民统治期间,香港的中医处于被排斥和自生自灭的境地,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当时的港英政府迫于社会各界的压力,开始中医药立法工作,完成全港首次的中医登记计划。香港回归祖国后的首届立法会通过《中医药条例》并计划采取进一步措施,将中医药列入香港医疗卫生事业的范畴,香港中医迎来了春天。[1]

一、教学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教学开展较早,于1998年创立中医学院,开展中医本科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教学。旨在致力于兴办中医药教育,培养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同时进行学术研究,促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以配合香港中医药政策,推动中医药事业之发展。

中医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学内容:因为教师较少,每位教师一学期同时讲授几门课程,因此在讲授中医经典课程遵循中医经典的特点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内经、中药学、方剂学等所有学科的知识,引经据典来讲解中医相关课程;2.教学方法:因所招学生人数较少,有利于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师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与参与式教学;3.师资:教授中医经典的教师大多从大陆中医院校引进或者在各大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后前往香港任教。

除此之外,多元化教学是香港中文大学高等中医教育的特色。其在课程设制上,与内地中医药大学不同,在单一的中医药学系之外,还设有通识教育学科,如:主修中医的学生,可选修自己大学内部的其他学科的通识教育内容,拓展了其知识面,为学生毕业后做中医师、开设的中医诊所、经营中药生意、中医药进出口贸易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它是为香港的中医药事业提供复合型人才的保证。

二、临床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设有设有中医药临床研究所,其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于2007年初联合签署成立药用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联合实验室。2009年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部及香港创新科技署批准,成立“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还设有针炙设施、病人会面室、会议室、研究生研习室及职员办公室等。中心集合了不同范畴的专家,包括中药学、方剂学、针炙、科研及护理学等,为大学同仁及合作伙伴(包括医院、诊所及业界)提供中医药临床研究的专业意见及支援。

香港是全民免费医療,香港所有的公立医院都是西医院,没有公立中医院,但中医诊所较多,门诊诊疗内容主要以中医内科、外科、骨科和针灸推拿为主。香港的法律规定,中医师是不可以开西药的。但在中医诊所看病要自费,药费价格也很高,却仍深受中外患者的欢迎。香港中医界的同仁们把中医的精华继承了下来,练就了过硬的中医本领,单纯用中医的方法,治好许多的病症,向世人展示了中医药的神奇疗效。[2]

在《中医药条例》全面实施后,所有在本港作中医执业的人士都必须已经注册。任何人士如要成为注册中医,都必须参加中医执业资格考试。申请参加考试的人必须已圆满地完成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中医组认可的中医执业训练本科学位课程,或中医组认可与该课程相当的课程。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其他开办中医专业的院校组建中医药专家团队,为中医师的进修学习提供了专业指导。

香港是一个与国际密切接轨的大都市,生活节奏较快,如何让经典的方药不受传统煎服方法的制约而更好地适用于当地的人群,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医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改进,有了自己的中药配方颗粒和片剂。如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真武汤、补阳还五汤、银翘散、桑菊饮等,服起来不仅口感好且便于携带、疗效较好。

尤其是2013年中医中药发展委员会成立后,香港中医中药业发展的方向及长远策略更加明确。政府接纳委员会的建议,并在《2014年施政报告》中宣布,预留一幅在将军澳的土地作中医医院之用。在委员会建议下,医院管理局亦在公营医院住院部开展“中西医协作项目”先导计划,为发展中医医院汲取营运及规管方面的经验。在《2015年施政报告》中公布将会筹划一所由卫生署管理的中药检测中心,专责中药检测科研,为中药安全、质量及检测方法建立参考标准。中药检测中心亦会将《香港中药材标准》及中药检测的参考标准推广成为具权威性的国际标准,推动本港中药业迈向国际。

三、科学研究

近年来,香港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已有一定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等陆续建立了中医药研究中心。其中研究水平最高的机构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中药研究中心。其前身为1975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的中药研究小组,其成员有张雄谋、江润祥、杨显荣等,植物分类学专家胡秀英博士也参加了此项研究。这个研究组很重视内地历年所出版的中草药手册的资料,几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收集,图文并茂,共有30余册,以每册中每一植物作一项,再按植物分类系统编排,共有15000项,分为280科,1400余属,3900余种。组里特设药用植物园,培植益母草等各种草药,都是经过分类鉴定的品种,还设有大量繁殖白鼠为动物模拟试验的培养室。该中心现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等联系密切,常有学术交流。目前,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与中国中医研究院信息研究所联合,正在建设一个较为先进的融药用植物、化学、药理学、临床为一炉的中药电脑资料库,其储存了国际上绝大部分的英文中医药期刊和有英文文摘的中文中医药期刊。此外,还出版一种英文版的《中医药文摘》杂志。中药研究中心还设有中药博物馆,收集、展出各种中药标本的品种、产地、性味、功用等,运用核磁共振仪、多次扫描红外光谱仪等先进设备,将各种中药成分分析数据直接输入电脑,并用标准中药及从中分离出来的纯化合物“指纹”进行分子水平的比较,以保证鉴定质量。

同时积极与相关医院合作,开展大量的临床研究,取得一系列的成就。他们的学习与敬业精神,更是让我们刮目相看。在大学校园里,经常邀请中医药业界名医名家进行讲座,让学者享受学术大餐。笔者在学习交流期间多次被邀请前往参加学术讲座,其不仅有医学、还包括文学、理工、管理、佛学等。

中医界的同仁们不仅忙于研究和基本的学术交流,还利用晚上和周末进行大量的继续教育学习。香港注册中医师在执业生涯中,每三年要有60小时的学分证明才能继续执业,否则执业证书将被取消。而且学习地必须在香港,外地无效;各个学术团体都需靠个人赞助,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学者们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学习,中医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不仅如此,在这里你仍可看到许多年龄较大的中医师,他们虽然拥有独到与娴熟的临床经验,还经常到内地走访名家与学者,甚至花巨资学真传绝技。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四、结语

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交流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但让我受益匪浅,其在教学方面注重中医原文教学,独具特色;中医临床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中药剂型的改进研究,中医诊所中医特色鲜明;科学研究侧重临床实践的研究,同时很注重课余的学习交流,为我们内地的中医提供较为宝贵的经验。也为我在接下来在内地中医的教医研中,不断改进,取长补短,为中医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林立佳.香港中医教育现状与展望[J].中医教育,2002,21(4):49-51.

[2]傅文录.香港中医发展保特色重实效[N].中国中医药报,2011-01-31(003).

猜你喜欢
临床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科学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浅谈无人机和机器人的自动化控制
纺织科学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提出环境适应性控湿调温织物新思路
高校教师与临床药师共同参与临床用药实践的思考
香港中文大学筹资工作的经验和启示